從“周末去百貨商場”到“Z世代去哪兒”,當前一批傳統商業百貨探索“年輕化”,推動老舊商業空間轉型,打造新業態,為消費者提供新的休閑方式。這些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努力背后,既有老商業地標生存發展的壓力,也反映出新生代消費習慣的變化。
老商場通常存在采光不足、設施陳舊、公共休息區域較少、服務方式和業態老化等問題,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一些商場成功煥發“第二春”,成為城市商業新地標。但有的商場急于“減齡”,盲目上馬改造項目,掉進“刷墻換燈”“堆IP打卡”“批量引入業態”的同質化陷阱,有的甚至陷入新的發展困境。
商場年輕化改造是應對消費者結構變化、捕捉消費新需求的必然選擇。曾經,百貨商場的消費主力是中年群體,現如今,線上線下的主要客群更多是中青年,他們對場景創新、體驗感和滿足感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因此,商場需借助數據分析,調研潛在客群,找準特色定位,推進商業空間年輕化轉型,讓業態組合更契合目標客群需求。
商場年輕化改造要重點解決“為何而來”。線上購物已讓“買得到”輕松實現,線下商業體既要讓商品與服務觸手可及,又要注重提供情緒出口與社交屬性,成為承載情感、創造體驗、連接社群的“城市細胞”。應引入獨特的品牌和主題店鋪,構建社交場、活動場等多元化場景,拓展商業空間的功能屬性。
商場年輕化轉型更要注重觀念轉變。傳統百貨商場的動線規劃強調“逛得完”,面向年輕人則更需讓他們“停得下”。因此,要轉換經營思維,精準聚焦年輕人群需求,打造線上無法代替的差異化優勢,用體驗、情緒、社交作為商業突破口,做優服務、做精產品,吸引年輕人走進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