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8月23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張宸介紹,處暑標志著暑氣漸消,天氣開始轉向涼爽,呈現出典型的“秋老虎”特征:白天依然炎熱,早晚則明顯清涼,空氣也日漸干燥。今年適逢農歷閏六月,使得暑熱天氣有所延長,高溫疊加濕氣形成“暑濕交困”的局面,此時更需注重身體的調養與防護。
張宸提醒,隨著暑熱漸退、秋燥漸起,應著重養護肺臟以抵御秋燥。同時,經過夏季的消耗,脾胃功能亟待恢復,需注意調理。
“飲食調理方面,應以滋陰潤燥、健脾和胃為主,同時兼顧清熱解暑。”張宸表示,為緩解秋燥引起的咽干等不適,可適當食用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梨等滋陰潤肺之物,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糖分攝入。山藥、芡實、薏米、蓮藕有助于健運脾胃,消化功能較弱者宜煮至軟爛食用。綠豆、苦瓜、黃瓜、鴨肉等則能清熱解暑,高尿酸人群食用鴨肉需適量。此時應減少辣椒、生姜、花椒等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避免過度貪涼,并控制高鹽高脂食物。此外,處暑后進補不宜過早,建議等到白露節氣前后,待暑熱完全消退、脾胃功能恢復后,再開始適度進補,具體進補時機還需結合個人體質和當地氣候特點靈活調整。
張宸建議,運動建議選擇輕松平緩、適度出汗的方式,時間宜在清晨或傍晚涼爽時段。晨晚散步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運動則有助于增強體質。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不覺疲勞為宜。運動前15—20分鐘可飲用適量溫開水,運動中每15分鐘左右補充一次水分,切記避免猛喝冰水。
處暑時節,“秋氣通于肺”的特性易使人肺氣旺盛,滋生“悲秋”情緒。張宸提醒,調適情緒可嘗試以下方法:推薦每日進行10—15分鐘正念冥想,專注于當下的身心感受;記錄情緒波動,識別觸發因素;通過繪畫、音樂等非語言方式表達情感;保持適度社交互動,避免自我孤立。老年人需格外防范孤獨感與“悲秋”情緒,保持規律的社交活動、適度接觸陽光,選擇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都有助于維護身心平衡;同時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受涼引發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