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衛群攝
圖②: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憶門診,一位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做認知康復訓練。
宋佳茵攝
">圖①:上海市浦東新區洋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記憶咖啡館”,老年志愿者在與顧客交流。
楊衛群攝
圖②: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憶門診,一位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做認知康復訓練。
宋佳茵攝
認知障礙是一種因大腦病變帶來記憶、語言、邏輯等認知功能異常的疾病,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行為能力。據估計,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認知障礙患者5300多萬,其中輕度認知障礙患者3877萬,癡呆患者1507萬。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我國認知障礙患者數量增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挑戰。認知障礙發病隱匿,當前仍然面臨公眾認知不足、早期篩查率低、專業照護資源稀缺等問題。從早期篩查、照護服務到社會支持,各部門和機構有哪些舉措?如何更好地關心關愛這一群體?京滬兩地作了務實探索。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社區記憶門診擔綱篩查治療職責,專業機構承接照護重任
“近幾年您記東西變困難了嗎?”“反應變慢了嗎?”在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層的記憶門診,68歲的潘阿姨在社區醫生黃潔的協助下用平板篩查設備做記憶和睡眠測評。測評結束后,根據測評結果,潘阿姨又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了認知康復訓練和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這是一種神經調控治療,能夠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與神經可塑性,改善失眠和記憶力下降等情況,兩周左右為一個療程。
目前,東小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航空總醫院聯合開設記憶門診,共有4名醫生與3名治療師,配備了針對認知、言語和心理等方面的評估、訓練與治療儀器。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形成從篩查到訓練和治療的閉環,結合西醫、中醫為患者進行針灸、耳穴壓丸等綜合治療,還為中度以上的患者提供雙向轉診機制,安排患者轉診至合作醫院進行進一步強化治療。
專項篩查也是記憶門診的工作之一。記者跟隨黃潔到患有帕金森和高血壓的王大爺家入戶篩查。不久前,家庭醫生在上門復查王大爺的血常規時,也為他進行了記憶門診認知功能的評估,診斷為重度認知障礙。這次“家訪”就是黃潔上門為王大爺的家屬做康復指導。
“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至關重要。在早期篩查后,及時采取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病情發展,防止后續出現更嚴重乃至失能失智的癥狀。”東小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許志濤建議,65歲以上的老人都應該進行一次認知測評。他說,今后衛生服務中心也會將記憶篩查納入老年人常規體檢項目。
今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將“建設超20家記憶門診”列入2025年的衛生健康任務清單。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老年期癡呆防控體系的第一道防線,承擔著認知障礙篩查、干預、宣傳、照護指導、隨訪管理等重要職責。至2030年,北京市將建成不少于100家社區記憶門診,覆蓋16個區和經濟開發區。
隨著疾病的發展,絕大多數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會出現記憶力缺損、生活自理難,往往還伴有情緒問題,表現為暴躁或抗拒行為,這不僅要求照護者有專業的知識,也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和耐心。對于中重度失智老人家庭,如何減輕照護負擔是他們共同面對的難題。選擇專業機構照護,無疑是較優解。
45歲的劉美華是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的失智照護主管,從事失智老人照護工作9年了。她告訴記者,“照護認知障礙老人,不僅是日常生活照料,還要投入更多人文關懷,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專業、耐心和愛心缺一不可。”
“您看,我手上也有輸液貼,不害怕。”81歲的王排長是劉美華目前在椿萱茂負責照料的老人之一,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最近老人感染肺炎需要輸液,可她的抵觸情緒非常明顯。劉美華就在自己手上也貼上輸液貼,“哄”著她接受注射。
椿萱茂(北京雙橋)老年公寓項目負責人張麗彥告訴記者,現在老年公寓中的老人有八成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且多為中重度。“我們目前形成了較完善的照護過程,并有獨立的病情記錄模式。養老院與國內相關領域的醫療機構和周邊醫院開展合作,內部也設置了醫務室,醫生和護士形成家庭醫生團隊,可以開展一些基礎醫療服務。”
椿萱茂采用團隊護理方式,為每個老人分配兩到三個熟悉的護理員,讓老人們有安全感,同時,護理員之間也能夠互相支持、減少壓力。上崗前,護理員要經過專業理論與生活照料培訓,內容從理解老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再到如何與老人溝通、怎樣處理和應對異常行為等,學時培訓合格后,再逐漸過渡到獨立完成老人照護。“養老機構最注重的是服務,通過專業照護讓老人逐漸找回自信,感受家的溫暖。”張麗彥說。
在北京,海淀區鳳凰老年養護院、石景山京康古城養老照料中心等越來越多不同收費檔次的養老機構承接失智老人照護的工作,滿足不同家庭照護需求。但如何提升照護水平、確保失智老人的權益與尊嚴,仍需更多培訓和監管。
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支持網絡更加立體、豐滿、有力
沿著上海浦東新區巨野路走到717號,推開洋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記憶咖啡館”的大門,涼意和咖啡香便迎面而來,讓人忍不住舒一口氣。吧臺后,73歲的趙麗南正小心翼翼地制作著咖啡,她抬頭沖客人一笑:“今天要不要試試我做的冰美式?”
6年前,趙麗南通過社區篩查發現自己有輕度認知障礙時,路都不認識,出門需要老伴全程陪著。如今,她能一個人坐公交來這里值班,參加活動、做咖啡、招呼客人,忙得不亦樂乎。
吧臺邊,有一行讓人會心一笑的文字:“如果點了美式,卻來了拿鐵,請多包涵!如果點了小杯,卻來了大杯,請別見怪!”原來,這里的咖啡師大多是像趙麗南一樣的“老寶貝”——輕度認知障礙老人。他們和中青年志愿者組成團隊,一起在真實的運營環境中做咖啡、送餐、收拾桌子、接待客人。
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理事長顧春玲介紹,“記憶咖啡館”最初是為認知障礙患者家屬提供一個歇息、交流的場所。“在洋涇社區,這里變成了一座橋,一端連著認知障礙老人,一端連著普通居民,讓彼此的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讓更多人關心關愛認知障礙老人。”
如今,街道依托“洋涇記憶家”這一特色認知癥綜合為老服務分中心,打造了“記憶咖啡館”等品牌,推動認知友好型社區建設。中心已完成認知癥初篩逾萬例,建檔家庭3000多戶,并將科普宣傳、篩查干預、照料支持等服務延伸到居民區,形成分層分級的預防干預體系。目前已有50多名“老寶貝”志愿者在“記憶咖啡館”參與了數百場活動,累計服務近萬人次。更特別的是,咖啡館還走出社區,在樓宇、商圈中“開花結果”,用一杯杯咖啡,把認知癥友好的理念帶給更多人。
不僅在這個街道,近年來,上海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為認知障礙老人及其家庭編織起一張更加立體、豐滿、有力的支持網絡。2018年起,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通過在養老機構內建立認知障礙專區、在街鎮層面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推動構建上海本土特色的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體系。2019年9月,全面啟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在社區廣泛開展針對老年認知障礙的全流程服務,目前已實現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建設街鎮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認知障礙老人及其家庭開始感受到大城養老的溫度與力度。
對認知障礙老人的社會照護被提上更重要的議事日程。今年,“改建3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成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上海市民政局信息顯示,此項工作2月已分解并下發指標,完成選址,明確點位,全部啟動方案設計或施工,截至7月底,新增認知障礙照護床位1333張。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認知障礙老人的良好氛圍,加強早篩查、早干預、多元賦能、多元支持的服務保障體系,今年4月,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辦、市民政局聯合開展“深化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邀您獻一計”人民建議征集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上海市民政局明確,對征集到的建議,市民政局進行了分析研究,將圍繞重點完善提高,并以此次人民建議征集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完善本市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完善老年人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體系。
(宋佳茵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