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山坳間的片片藥田里,植株長勢正旺;藥材加工車間里,切片機嗡鳴不息,傳送帶載著當歸、黃芪緩緩前行……甘肅這片孕育了千年藥香的土地,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甘肅省委、省政府將中醫藥產業納入十大生態產業及重點產業,組建獨立運行的省中醫藥管理局統籌推進產業發展。今年上半年,甘肅全省中醫藥全產業鏈規模達393.22億元,同比增長18.44%,全年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
產業根基在田間。面對曾經種源雜亂、品質不一的問題,甘肅著力提升種植標準化水平與科技含量。
在隴西縣德興鄉營門村,藥農史恩福家的黃芪苗一片綠油油。“上半年旱得厲害,多虧‘三分田’的良種技術,你看這苗子照樣躥得旺。”他指著地里的黃芪笑著說。
這是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推廣的新模式。在黃芪主產區和新增產區試點“戶均育三分苗,來年種兩畝藥”,選取種植戶每戶投放4公斤提純選育的優質黃芪籽種,派技術人員包鄉包戶指導,推廣地膜覆沙穴播等高效育苗技術。自2023年以來,“三分田”工程已推廣至3.5萬余戶,完成育苗超1萬畝,隴西縣中藥材優良品種供應率超70%。
“目前,我們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綠色標準化藥源基地,53個中藥材品牌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志榮介紹,2025年,該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50萬畝,標準化率近70%,20.67萬畝基地通過國家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面積居全國前列。“岷縣當歸”“隴西黃芪”“渭源白條黨參”3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國家精品品牌培育計劃,道地中藥材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除了藥材品質,我們還在加強轉化增值、擴大市場規模、加快產業融合上下功夫。”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劉伯榮表示,全省率先開展了大宗地產中藥材產地加工,建成標準化產地加工車間84個。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中醫藥生產企業120戶,實現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2%。
走進岷縣澤民藥業中藥材加工車間,可見傳送帶載著當歸、黃芪、黨參緩緩移動,經過清洗、切片、烘干等步驟,泥土氣褪去,露出藥材的本色。身著統一工裝的工人們動作利落,車間組長張科芳飛快地挑揀切片:“這些黃芪片要發去天津,一點破的都不能有。”她一天能挑180公斤,說話的工夫,一摞黃芪片已整齊碼好,片片精良。
產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千年藥鄉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依托隴東南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甘肅精心打造“如意康養 漫游隴園”旅居養老品牌,定西、隴南、平涼、慶陽等地一批特色鮮明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示范基地正蓬勃興起。“中藥+”新業態日益豐富,研學、旅游、養生養老與文創開發深度融合。與此同時,藥食同源領域成果斐然,黃芪當歸飲、紋黨酒等一批深具隴藥特色的大健康產品成功上市,正源源不斷地為產業注入創新活力,拓寬著增收致富的渠道。
從田間地頭的標準化種植,到車間的精深加工,再到“中藥+”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甘肅正沿著全產業鏈增值增效的路徑堅定前行,以蓬勃的產業活力書寫著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新篇章。(本報記者 尚杰 王冰雅 本報通訊員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