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服務的普及,許多熱門景區紛紛實行線上預約。這一舉措確實為許多游客帶來了便利,提前在手機上完成預約,到景區后掃碼即可入園,省去了排隊買票的麻煩。但在這股數字化浪潮中,不少老年人卻遭遇了出行困境。當線上預約成為主流渠道甚至是唯一通道,當二維碼和智能手機取代了傳統的售票窗口與現場服務,一部分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游客被擋在景區之外。
科技本應賦能美好生活,而非制造新的鴻溝。線上售票確實能幫景區減少人力成本、精準調控客流,避免節假日游客過度擁擠。但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卻暴露了公共服務的短板。密密麻麻的小字須知、層層嵌套的選擇菜單、需要跳轉多平臺的操作流程,再加上部分平臺要求綁定銀行卡、完成人臉識別等附加步驟……這些操作對于年輕人都不算輕松,對很多老年人來說更是難以逾越的數字高墻。景區追求效率無可厚非,但若以犧牲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為代價,則偏離了公共服務該有的初心。便捷出游本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權益,不該因年齡或數字技能的差異而被區別對待。
老年人在景區預約中權益受損,本質上是部分景區對社會責任的漠視,以及對公共服務普惠性原則的背離。我國旅游法明確規定:“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享受便利和優惠?!泵裾?、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提升旅游服務設施適老化水平”。這些都清晰傳遞出一個信號:數字時代的發展,絕不能以拋棄老年人為代價,普惠性才是公共服務的核心目標。
適老化改造并非遙不可及。在政策層面,不斷完善實施細則、推出具體標準,將適老化改造納入景區評級考核體系,以政策倒逼景區重視適老服務。景區可聯合平臺開發“長輩模式”:放大界面字體、簡化操作步驟,去掉不必要的彈窗廣告,或者支持子女遠程幫老人預約,讓老年人無需復雜操作就能完成預約。在服務層面,景區可加強工作人員培訓,開設專門的老年人愛心通道,安排志愿者協助老年人完成預約、購票;對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保留人工登記入園的選項,用人工服務為老年人的出行兜底。
技術進步的目的,從來不是單純的追求速度,而是讓生活更美好。景區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既要跟上數字化的步伐,也要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服務的溫度,如此才是數字時代景區服務的正確打開方式。
(摘編自《內蒙古日報》,原題為《讓旅途無礙成為常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