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江北區觀音橋商圈,曾經道路破損、墻面老舊的后街小巷,如今迎來了華麗蛻變。前不久,重慶江北區觀音橋洋河星光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首開區項目順利竣工,嶄新亮相的“洋河里”街區里,道路寬敞整潔,垃圾站等公共設施齊全,眾多業態新穎的店鋪集聚,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拍照打卡、品嘗美食。
伴隨著“洋河里”街區改造升級,不少老商戶也對店招店牌和店內空間場景進行了更新重塑,以更加時尚多彩的面貌展現在消費者眼前。“街區改造好后,很多游客逛完商場選擇來這里品嘗美食、感受城市魅力,店鋪月營業額增長約10%。”重慶譚英雄魚頭火鍋店店長陳小玉說。
觀音橋商圈2005年正式開街,是重慶市人氣最旺、生態環境最優、業態最時尚的商圈之一。然而,隨著20年的發展,觀音橋商圈也呈現出商圈與后巷間缺乏整體規劃、商圈光鮮與后巷破舊形成鮮明對比、道路割裂阻礙連片發展、商圈硬件設施陳舊和部分業態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需求等問題。
江北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劉波告訴記者,近年來,江北區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選區建設為牽引,把城市更新作為提振消費活力、推動觀音橋商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聚焦打造生活、消費、創業新場景,統籌小區、街區、廠區、片區多維空間,打破區域壁壘,實施整體謀劃、連片打造策略,推動觀音橋商圈向著世界知名商圈的目標加速邁進。
“我在重慶”天橋是觀音橋商圈一大網紅打卡點,天南地北的游客在這里與巨屏、街景合影。今年初,這座連接銀鑫樓和北城天街購物中心的過街天橋經過改造升級后,面積從原本不足100平方米拓展到280平方米,并串聯起周邊商場,以一屏、一橋、一花藝大道組成“我在重慶”大街區,日均人流量超5萬人次,帶動周邊消費持續升溫。
何德君在緊鄰網紅天橋的銀鑫樓里租下一間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開了家糖水鋪,經營各類重慶傳統小吃。他告訴記者,銀鑫樓過去是菜市場,設施陳舊,近年來,江北區對大樓進行外立面翻新和業態更新,引入餐飲、文創等經營主體,將網紅打卡點的流量轉化為消費的增量,店鋪自開業以來,每日銷售額超過5000元。
與銀鑫樓一橋之隔,北城天街購物中心B館在4月份以嶄新姿態對外亮相。這里,全玻璃幕墻時尚感十足,戶外、時裝、餐飲等新業態、新場景給人們帶來消費新體驗。北城天街運營經理周成興說,改造后的購物中心不僅新增了高街花園、榕樹廣場等時尚空間,還深度鏈接國際潮流與本土消費趨勢,引入100多家頭部品牌,匯集輕奢、配飾等品類40多家首店及旗艦店,開業3天就實現銷售額5500萬元,同比增長110%。
以商圈商戶、消費者、居民等主體需求為導向,江北區打破傳統政府主導的被動改造模式,鼓勵產權所有人自主更新,先后引導北城天街、星光68、大融城等經營主體累計投入社會資本20億元,全方位進行硬件迭代和軟件升級,重塑商業地標,引領消費新潮流。目前,觀音橋商圈已引進區域及全國首店200多家,有力促進了消費能級躍升。
江北區還通過盤活商圈閑置空間,打造創業載體,構建形成“創業—消費”聯動互促的商業生態鏈。位于觀音橋商圈的重慶網商產業園是一個由閑置樓宇改造而成的園區,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園區負責人張達巍告訴記者,他們對樓宇進行整體改造和提質升級,打造配套齊備、設施便捷的辦公空間,累計引入電商產業鏈企業超500家,帶動就業超3000人,有效集聚區域人氣,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
重慶江北區觀音橋商圈管理辦公室黨政辦負責人耿建峰說,隨著城市更新的深入推進,觀音橋商圈的消費環境、消費場景不斷創新優化,消費吸引力、產業承載力、經濟輻射力得到全面提升,日均客流量突破60萬人次,節假日單日最高客流達到10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