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4.26億。隨著年齡增長,老年群體在感知、體力和認知等方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衰減甚至失能。
“人老了之后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一不小心摔倒,心里別提多害怕了!”
“等我老了,可不能只憋在屋里,最好能多去一些地方生活、旅行。”
“還得有專門的‘助手’監測身體指標,提供專業的飲食、用藥建議。”
…………
你是否想象過自己的老年生活,屆時會享受到哪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些問題離我們并不遙遠——
新型養老,新在有“智慧”
扶著外骨骼機器人扶手穩穩當當邁下臺階,對于腿腳不便的老人來說,“出門”已不再是一道難題;一旦檢測到獨居老人在家中摔倒或失去意識,居家陪伴型機器人就會迅速撥打急救電話,保障服務對象的健康與安全;理療機器人找起穴位來,既精準又快速,讓老人在家也能享受按摩服務……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眾多養老機器人以優質的服務能力和溫暖的人文關懷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傳統養老方式暴露出來的短板,如照護資源短缺等問題,在科技賦能下,有了新的突破點。
在深圳養老護理院,銀發老人能與機器人打乒乓球、練太極,甚至攜手跳廣場舞。此外,還有疊衣服、拖地機器人,老人們欣喜地表示“省了很多力氣”,技術輔助養老的價值效果初現。
上海虹橋一社區食堂,就以智能科技助力破解社區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只見社區食堂里,機械臂將凈菜投入智能系統,煎烤蒸煮全部自動完成。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系統已掌握2000多道菜譜,涵蓋八大菜系,能夠精準控制油鹽配比,為老年人提供美味的健康餐食。
有了機器人,養老就沒有“后顧之憂”了嗎?
“應該意識到,隨著老年人年齡越來越大、自理能力越來越低,對養老機器人的依賴性也隨之降低,有些養老機器人可能用起來并不便利。”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養老機器人是未來養老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令其更好地為高齡與失能老人服務,是接下來的發力點。
有專家進一步建議,養老機器人只是未來智慧化養老的“冰山一角”,需要在不同場景下結合實際問題考量。
“當前,智慧養老不斷向智能化、個性化、綜合化、社區化發展。”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黃健元認為,智慧養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服務效果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養老成本,有效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比如,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積極推動數字健康技術與遠程醫療行業的發展,通過利用智能設備、建立醫療檔案、定制精準醫療服務,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就診看病效率,減輕其醫療負擔。”黃健元說。
今年年初,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旨在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養老模式多元化,更多需求待滿足
“這個床位可好了!”家住山東聊城、今年65歲的王女士夸贊道。
聊城市民政局為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居家養老需求,將智慧護理床位“搬”到老人家中:防褥瘡床墊、衛生間扶手、步行輔助器等適老化設備一應俱全;床邊的紅色SOS呼救器可以直接呼叫當地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手上佩戴的智能監測手表電話撥出后,若無家人接聽,20秒即可自動轉接政府平臺……
當前,在我國老年人以居家養老方式為主的環境下,室內外、社區相關配套設計的適老化程度尤為重要。但調查數據顯示,近50%的老年人認為室內居住空間仍有諸多不便,如地面過于光滑,廁所、浴室等位置不利于老年人活動,室內沒有便于呼救的裝置等。不少受訪者表示,室內設計除了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保障安全性,也應該考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室內建筑材料與裝潢設計是否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室內智能化設備是否簡單實用等。
“數字時代,技術越來越新,但我們的大腦越來越‘老’,難免存在‘數字鴻溝’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石松認為,一方面需要給予政策引導,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技術,因為好技術是沒有使用門檻的。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近日批準發布《適老家具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立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與生理心理特點,從適老家具的外觀材料、智能化、功能配置維度方面提出細化設計要求,旨在提升家具產品與老年人需求的適配度。
外觀材料方面,《指南》明確適老家具應考量潛在風險,如產品顏色應有助于老年人清晰識別邊緣,以減少磕碰;產品的高度、角度也應設計為可調節式,并做到防滑、易拆卸、易清洗。
產品功能方面,《指南》要求按老年人實際需求進行具體配置,如安裝扶手、輔助照明、助起身與翻身裝置等,并契合老年人身體尺寸。
智能化設計方面,《指南》強調應遵循簡單易懂原則,操作要明確直接,可依據老年人的認知水平進行調整,同時具備健康遠程監測功能,并能將相關數據提供給家人等。
這些細致入微的標準,正是為了響應不同代際老人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從安全防護到智能監測,每一項設計都在推動養老服務從“基礎照料”向“品質生活”轉型,也對養老機構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訪中,不少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工作的難點在于應對老人們類型各異的訴求。
“比如,40后這部分群體,養老消費以剛需為主,對養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礎的生活照料方面。”泰康之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而50后、60后養老觀念相對開放,對于養老品質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比如在旅居養老、價值再創造、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有著很高的積極性。”
“老年人的固有觀念并不容易改變。在服務過程中,我發現有的老年人存在飲食習慣與科學營養需求相沖突的情況。”泰康之家·申園營養服務師徐朦宇告訴記者,“比如一些老年人習慣每餐喝粥,蛋白質和蔬菜攝入較少;或者因味覺退化,偏好吃重口味食物的情況。”
同樣,對于認知情況退化的老年人來說,其精神與情緒也會出現波動起伏,“老人有時會出現攻擊性情緒,甚至打罵看護人員。這對剛開始照顧認知癥老人的工作人員來說并不容易。”泰康之家·燕園記憶照護區護理主管李慶港對此深有體會,“只有不斷進行實操訓練、積累經驗,保持一以貫之的恒心和耐心,才能保證服務質量。”
創造+享受,積極塑造晚年生活
如何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滋味”?
“如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沉浸式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可以幫助老年人適應不同的醫療環境,比如在增強現實眼鏡中加入實時導航、健康提醒、藥物管理等功能。”黃健元說。
“在智慧養老技術不斷創新與應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政策引導與法規完善,切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為應對社會人口老齡化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黃健元補充道。
“可以樹立一個‘創享’老年的新理念。”黨俊武解釋,“其實,就是希望老年人能在創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創造,積極地塑造自己的晚年生活。”
黨俊武認為,未來,養老的理想狀態在于三點:一是有保障體面的物質生活,二是有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三是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進一步建議:在政策層面,對老年人可能面臨的貧困、疾病、失能這三大風險,要有相對應的解決制度與舉措,建立養老、醫療與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在保障物質生活的同時,還要下大力氣塑造其精神狀態,提供更豐富的文娛活動,讓老年人體驗到更有意義的生活。
社區居家的醫養結合是未來養老的一個發展趨勢,成本相對較低。黃石松表示,可以嘗試對養老機構進行“居家化”改造、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升級,或在社區支持下創新居家養老模式、重構服務體系等。
還有不少老年人選擇以“康養”方式度過晚年生活。在黨俊武看來,老年人出門去旅游并非就是康養,老年人康養仍需要注意“服務為王”。
“目前國內針對老年人的康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需要彌補,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核心服務能跟上,以滿足老年人對健康、興趣愛好、文化體驗等方面的需求。”黨俊武指出。(本報記者 李春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