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2日電 (記者 蔡敏婕)北京時間9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馬駿,以及該中心教授孫穎、唐玲瓏牽頭,聯合美國、加拿大、英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50位專家,共同制定的《鼻咽癌放療靶區勾畫國際指南及圖譜》(下稱:《指南》)正式發布。
該指南分為原發灶與頸部兩篇,同時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將為全球鼻咽癌患者帶來更精準、更個性化的治療。這標志著中國學者在該領域持續引領國際標準制定,為全球鼻咽癌患者帶來更精準和個性化的治療。
鼻咽癌高發于中國,新發病例占全球的47%。鼻咽癌的根治手段是放射治療,因此,照射范圍(即靶區)的確定十分重要。如果范圍過小,容易漏照腫瘤造成復發;范圍過大,腫瘤周圍的重要器官如腦干、顳葉、中耳、視神經會發生損傷,導致頭痛、記憶力下降等放療后遺癥。
然而,由于初治鼻咽癌通常不適合手術,難以獲得術后大體病理標本以精準評估腫瘤侵犯范圍,導致全球各醫療中心在鼻咽癌照射范圍勾畫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需要通過全球合作,建立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同時兼顧區域醫療資源差異的國際臨床指南,提升照射范圍的精準度。
《指南》遵循美國放射腫瘤學會推薦的國際標準指南制定流程,解決了鼻咽癌放療靶區勾畫中存在的八大關鍵問題,包括鼻咽腫瘤照射范圍的外擴策略、化療后淋巴結照射范圍的勾畫等。
據介紹,基于鼻咽癌局部侵犯及頸部淋巴結轉移規律,《指南》系統性地提出了個體化放射治療照射范圍的建議,并考慮了不同臨床分期及侵犯范圍對照射范圍設計的影響,能夠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如腮腺、甲狀腺等重要器官的照射劑量,從而減少吞咽困難、放射性腦病等常見放療相關毒副作用。
與此同時,考慮到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及醫療資源的不平衡,《指南》廣泛納入了不同地區、不同醫生的實踐策略,同時在指南制定過程中充分參考患者代表的意見,確保臨床實踐貼合患者實際需求。
接下來,團隊將在保持高腫瘤控制率的前提下,進一步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照射損傷,使患者不但“活得久”,更“活得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