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占到了60%。”24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會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劉沛在北京表示,每個人應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當天,由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北京藥盾基金會、新華網大健康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國際自我保健日(ISD)”公益活動在北京啟動。
劉沛在致辭中表示,國際自我保健日作為全球性的健康紀念日,獲得了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個人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占到了60%。因此,讓每個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是我們共同倡導這一紀念日的深遠意義所在。
劉沛強調,非處方藥作為自我保健的重要工具,其安全、便捷的特點助力億萬家庭筑起了健康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線。應以國際自我保健日為契機,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原藥品安全總監袁林表示,近年來,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到行業機構的專業推動,從企業的產品服務創新到專業人士的科普實踐,各方力量持續發力。特別是國際自我保健日的長期推廣,讓公眾不僅樹立了自我保健意識,更能在政策支持下學習科學方法,相關企業也緊隨需求,提供高品質健康產品與服務,全社會協同發力,正是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核心動力。
中國行為法學會總監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副校長李文燕表示,“國際自我保健日”由世界自我藥療產業協會發起,將每年的7月24日定為全球性的健康紀念日,倡導每周7天、每天24小時,民眾通過自我保健改進生活方式、預防疾病和維護自身健康。這一以自我為主體的健康理念,與我國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高度契合,也呼應了“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本次活動還特邀醫學專家等來到現場分享了專業實用、通俗易懂的保健知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梁源認為,兒童皮膚健康是“治未病”的關鍵戰場。科學自我保健可減少70%用藥需求,家長需掌握“科學護理+及時就醫”的雙軌策略,做好兒童“皮膚屏障守門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蔭士安分享了我國兒童主要面臨的營養問題及相關建議:預防大于治療、干預越早獲益越高、日常小劑量補充更符合生理需要等。
活動得到了中國藥品監管研究會、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中國行為法學會食品藥品健康法治委員會及健康相關企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