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中國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就要盡早從源頭上把關設防,加強主動篩查、擴大治療覆蓋,推動患者早診早治、應治盡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肝病專委會委員胡中杰教授26日在線接受采訪時指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情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在采訪中,他還澄清了一些民眾對乙肝防治的誤區。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在控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乙肝表面抗原總體陽性率從1992年的9.72%降到2020年的5.86%,降幅超過39%。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中國乙肝疾病負擔仍然很重。
據悉,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未經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年發生率為2%-10%,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發生率為3%-6%。現階段,中國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5歲-55歲。這個年齡段患者不僅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還是家庭的中堅力量與重要支柱。如果不及時接受規范治療,不僅影響感染者自身健康,一旦出現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還會增加治療成本和照護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
不過,在乙肝治療方面,民眾仍有誤區。對于“無癥狀就沒必要治療”的認知,胡中杰教授強調:“符合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應盡早啟動規范的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延長生存時間,還有助于降低潛在的治療成本,維持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
“心理負擔和病恥感也是阻礙感染者啟動抗病毒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胡中杰教授解釋,公眾和感染者對乙肝仍缺乏科學認知,很多感染者害怕同事、朋友、家人知道,內心存在較強的病恥感,導致諱疾忌醫甚至拒絕治療。調查顯示,有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擔心自己會把疾病傳染給家人。“其實,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患者和家屬應樹立正確認知,破除歧視,盡早接受規范的抗病毒治療。”胡中杰教授介紹。他強調:“家庭是乙肝防治的重要陣地,乙肝防治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抗擊乙肝是場‘持久戰’,長期堅持治療對感染者和家屬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家人的關愛和支持,是鼓勵感染者克服心理負擔、堅持長期規范治療的堅實基礎。希望更多公眾、感染者及其家屬都能重視肝炎防治,從全家行動邁向社會共治。”
“擔心需要長期服藥、藥物副作用、迷信‘藥到病除’的偏方,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不治的常見原因。”胡中杰教授表示,雖然慢性乙肝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隨著近些年乙肝抗病毒藥物的不斷迭代升級,療效和安全性已顯著提升,堅持規范抗病毒治療能有效延緩和阻斷病程進展,幫助患者實現長期健康的目標。
胡中杰教授提醒:“為了自己的健康并給予家庭長久的陪伴,在乙肝防控方面我們應該筑牢三道防線,即成年人一生至少做一次乙肝篩查;根據需要接種或補種乙肝疫苗;30歲以上或者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我們建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共同參與乙肝篩查,及早發現潛在風險。如果篩查結果為陰性,可以根據需要接種或補種乙肝疫苗;如果篩查出陽性結果,家人應鼓勵他們早診早治,陪伴他們應對疾病挑戰,阻止病情惡化,共享幸福長久的家庭生活。”胡中杰教授進一步解釋,乙肝病毒感染者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等到癥狀顯現,部分感染者已經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主動篩查不僅是為了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更是為了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及早干預。
根據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30歲以上或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血清HBV(乙型肝炎病毒)DNA陽性者,無論ALT(谷丙轉氨酶)水平高低,都建議抗病毒治療。據悉,在長期規范的抗病毒治療下,感染者體內的乙肝病毒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抑制,從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按照目前的抗病毒指征,基本上近95%的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治療。如今,許多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創新藥物被納入醫保,藥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大提升,為控制病情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身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肝病中心主任醫師的胡中杰教授表示,“現在臨床上正加速實施擴大治療的策略,希望能夠讓更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從中獲益,幫助他們盡可能避免以后遭受肝硬化或肝癌等更嚴重的肝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