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個別“網紅醫生”把健康科普當作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人通過夸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如此亂象,令人憂慮。
在互聯網健康科普大潮中,醫務人員從診室走向網絡,把健康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值得肯定。然而,少數醫生“夾帶私貨”,其本質是利用專業資質牟取不當利益,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事實上,健康科普一旦與商業利益掛鉤,不僅會損害醫療行業的公信力,而且會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大對醫務人員開展健康科普行為的約束,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上海、四川等地相繼發布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旨在規范醫生科普行為、消除健康科普亂象。例如,上海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廣告類信息,或對以上商品進行直播帶貨等不當牟利行為;四川禁止將單位、個人自媒體賬號委托、外包、轉包無資質的企業或個人負責內容運營。這既是對醫務人員科普行為的規范,更是對人民生命健康的負責。
醫務人員是健康科普的主力軍,也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力量。為醫務人員設立“紅綠燈”,目的是維護健康科普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讓健康科普更“靠譜”。推動健康科普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創作更多高質量的健康科普作品。例如,上海市為了調動醫務人員開展健康科普的積極性,作出將健康科普納入高級職稱評審指標、設立健康科普專項、推出健康科普影響力排行榜等制度性安排。通過建立約束和激勵機制,讓用心做科普的醫務人員獲得應有的回報,從而增加優質健康科普作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健康科普和臨床工作同等重要。一個醫生再努力,一天的手術量和門診量也是有限的,但健康科普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做一臺手術只能一人受益,做一場科普活動卻能讓千萬人受益。健康科普是面向大眾的傳播,不能“唯流量”,也不能“沒流量”。醫務人員做科普,不應閉門造車、孤芳自賞,而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復雜深奧的醫學知識,避免過度專業化、學術化。優秀的健康科普作品,應集專業性、實用性、趣味性、人情味于一體,既有“最靠譜的觀點”,也有“最有趣的靈魂”,亦莊亦諧,雅俗共賞。
如果說優質健康科普是“一股清流”,虛假健康科普就是“污泥濁水”。凈化健康科普環境,既要規范醫務人員的行為,也要對偽專家“重拳出擊”。眼下,一些穿著白大褂的冒牌專家,打著健康科普的旗號,大談保健養生、減肥增高、癌癥治療等話題,變相推銷醫藥產品,誤導欺騙群眾。有關部門應聯合執法“亮劍”,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讓不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生命不是兒戲。健康科普關乎人民生命健康,不容野蠻生長。健康科普要“靠譜”,不能“離譜”。期待廣大醫務人員堅守科學和道德底線,推出更多“跨界出圈”的優質健康科普作品,共同營造清朗的互聯網健康科普環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