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了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情況的報告及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的意見和建議。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0年至今,全市中小學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已由2020年的61.9%,上升至2024年的77.54%,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心理健康方面,將加快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數字化預警體系。未來,本市將繼續完善心理健康篩查預警研判體系,加快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數字化預警體系,建立覆蓋篩查、評估、干預的全流程數字平臺,落實覆蓋全員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監測。
“家校社”協力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市政府在關于促進本市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情況報告中指出,本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目前,本市集團化辦學覆蓋率超過70%,2025年不通過中考分數升入高中比例已達30%。體育育人作用持續得到強化,2020年至今,全市中小學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已由2020年的61.9%,上升至2024年的77.54%,年均增長3.9個百分點,其中2024年較2023年提高3.83%,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校園支持環境方面,近三年,本市累計投入16億元,完成近600萬平方米中小學操場改造,為中小學生提供安全優質的活動空間。投入市級補助資金2.53億元,完成2.39萬間教室燈光照明改造,覆蓋1075所學校。食品安全方面,發布中小學健康膳食指引,制定食材采購標準,研發200道“新式學生餐”和3000道學生餐帶量食譜,實行智慧食堂和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家校社”協同方能凝聚多方共促健康成長合力。本市持續推動“家長會、家長課、家訪行”落地,學校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新型家長會,全市已有1500所中小學全面落實新型家長會措施。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普及率達100%。
目前,本市每年組織全體中小學生開展一次體質健康測試、一次健康體檢和2次屈光度監測。計劃對學齡前大班兒童開展遠視儲備量監測,建立覆蓋每個孩子的視力監控體系。
將對學生體質健康開展動態監測
下一步如何繼續更好推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本市將從身心健康一體謀劃上下功夫,堅持系統施策。在體質健康管理方面,將加快推進學齡前大班兒童遠視儲備量全員監測工作,研制兒童青少年肥胖及脊柱側彎防控指導手冊,開展重點人群健康干預,健全學生體質健康檔案管理,實施動態跟蹤。研究制定身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將近視率、脊柱側彎率、肥胖率等關鍵指標納入考核,提升學生健康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學校體育工作質量也將繼續提升。例如,要著力抓好“體育八條”落實,健全體質健康精準干預機制。完善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陽光體育班級賽。持續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通過引入新興體育運動等方式豐富校園體育供給。
心理健康方面,本市將完善心理健康篩查預警研判體系,加快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數字化預警體系,建立覆蓋篩查、評估、干預的全流程數字平臺,落實覆蓋全員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監測。啟動“京娃”智能體建設,推動健康師“京小健”整合體育、營養、心理等數據資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建議。
此外,本市將全面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計劃在2027年實現“教聯體”各區各校全覆蓋,通過廣泛凝聚社會力量,推動資源共享。
建議常態化實施心理健康測評
教科文衛委員會認為,近年來,市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不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仍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小眼鏡”“小胖墩”和“小焦慮”等問題總體呈現高發和低齡化趨勢,與“身心健康二十條”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例如,學生過重心理負擔還未根本緩解、高質量身心健康教育供給還有不足、篩查-干預-轉介-治療流程閉環還未形成、校家社協同機制還不夠完善等。
面臨上述困難和挑戰,教科文衛委員會建議,要繼續落實落細減負提質措施,有效疏導學生過重心理負擔。例如,提升課堂教學和學業評價實效,強化作業總量與考試頻次管理,科學控制電子作業時長,切實保障學生睡眠時間和自主發展空間。健全校園沖突與欺凌行為的早期發現、及時報告和有效干預機制。保障學生每日校園體育活動時間,落實“課間一刻鐘”自由活動,鼓勵利用走廊、架空層等拓展活動空間。
教科文衛委員會建議,要打通服務鏈關鍵環節,健全全流程管理機制。開展常態化實施心理健康測評與體質健康測試。整合多部門監測信息,建立統一的學生健康數據平臺,并保護學生隱私。制定規范的篩查工具、轉介流程和復學標準。鼓勵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進校開展咨詢培訓。建立穩定的醫校轉介“綠色通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工作機構和心理服務機構參與學校健康服務,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探索“互聯網+心理診療”服務模式,深化心理健康相關醫保政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