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時,可能會暴飲暴食或茶飯不思。而飲食和身體代謝問題,不僅僅是一時情緒波動的結果,更是一個影響整體健康的重大問題。
反過來,如果吃不好,也會不開心。研究發現,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傾向于吃不健康的食物,比如高油、高糖的精加工食品(炸薯條、蛋糕、含糖飲料),而蔬菜、水果、全谷物這些真正有營養的食物卻吃得很少。有些抑郁癥患者甚至把甜食當作“安慰劑”,短時間內好像能舒服點,長遠看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不開心時,可能是你的身體缺了這幾種“關鍵營養”——
Omega-3脂肪酸(如魚油里的EPA和DHA):在很多抑郁癥患者體內,這種好脂肪的水平普遍較低,補充它被證明有助于改善抑郁情緒。
B族維生素(特別是葉酸B9、維生素B12):缺乏這些維生素,不僅可能增加抑郁的風險,還可能讓抗抑郁藥的治療效果打折扣。
維生素D: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缺乏此種“陽光維生素”,它與認知功能下降和抑郁風險有關。
微量元素(鋅、鎂、硒):這些身體需要的“礦物質小幫手”,在神經信號傳遞和抗炎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缺乏它們會讓精神癥狀變糟。
為什么心情不好會影響身體健康?
一是疾病本身的影響。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變慢等精神癥狀,可能讓人沒精力做飯,或者食欲發生改變(吃不下或吃太多)。
二是身體內部在“發炎”。心情不好時,常常伴隨體內持續、低水平的炎癥反應。炎癥因子(比如IL-6、TNF-α)不僅會傷害大腦神經,還會擾亂身體管理血糖和脂肪的能力。
三是腸道菌群告急。我們的腸道里有數以萬億計的“好細菌”(腸道菌群),它們通過“腸腦軸”跟大腦交流。當你心情不好時,腸道菌群會失衡、多樣性下降,一些有益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減少,這種“溝通不暢”可能加劇癥狀。
四是壓力激素搗亂。長期的精神壓力會讓壓力激素(如皮質醇)持續偏高、血糖升高,脂肪更容易堆積在肚子上,從而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此外,還要警惕一種因素——代謝綜合征。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代謝綜合征的比例約在35%;抑郁癥患者得代謝綜合征的風險比一般人高45%到55%。代謝綜合征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組能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風險的危險因素的集合,只要符合以下5條中的3條,就可以算是:①肚子大(腰圍超標)②血壓高③空腹血糖高④血液里的甘油三酯(一種壞脂肪)高⑤好膽固醇(HDL-C)低。
不過別擔心,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積極干預進行改善。
一是調整飲食結構。擁抱地中海式飲食,多吃蔬果、全谷物、豆類、堅果、魚,少吃紅肉,并用橄欖油烹飪。臨床試驗證明,這種飲食能顯著改善抑郁評分等級。
對于抑郁癥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建議適當補充Omega-3,尤其EPA含量高的魚油、維生素D;還可以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也有助于改善癥狀。
二是調整生活方式。運動是良藥,每周堅持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或者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并加入一些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俯臥撐),這些都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幫助縮小腰圍、緩解藥物帶來的體重問題。建議定期測量體重、腰圍,并常規檢查血糖、血脂水平。專門的行為減重項目對解決藥物引起的體重增加也非常有效,可以試試行為認知療法,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學習管理食欲、克服情緒性進食的技巧。
三是探索更精準的幫助。了解個人基因差異如何影響營養吸收利用,包括:以葉酸為例,個人身體代謝基因不同,效果也不同,據此實現個性化補充;尋找更便捷的生物標志物,比如驗血查炎癥因子,預測誰更容易得代謝綜合征;通過調整腸道菌群,如使用特定益生菌或益生元,改善精神健康和代謝問題。
心情不好,不要只看“情緒”,還要管“身體”。不良飲食、營養不良,特別是高發的代謝綜合征,都會威脅生命質量和壽命。因此,在調適心情的同時,還必須把體重管理、營養狀況評估和代謝健康監測當作基本內容,就像關注情緒癥狀一樣重要。通過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合理用藥和團隊協作的綜合干預策略,可以顯著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減少心臟代謝風險。(作者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