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作為一種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近年來隨著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加,在我國的傳播風險日益升高。《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和《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先后出臺,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如何從法律角度來充分落實方案和指南,仍需進一步探討。
病例報告制度不可違。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防控指南,醫療機構一旦發現基孔肯雅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必須在24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基孔肯雅熱”。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對疫情報告及時性的明確要求,目的在于讓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夠盡早掌握疫情動態,進而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此外,醫療衛生機構還要依據實驗室檢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時對病例信息進行復核與訂正,明確感染來源后,及時訂正病例分類,并在備注欄準確標注相關信息。
醫院感染控制需嚴守。這其中,防蚊隔離是關鍵。雖然人和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但是基孔肯雅熱患者是該病的傳染源,患者發病后的1周內血液有比較高的病毒血癥,如果這段時間有伊蚊叮咬患者,病毒會進入蚊子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復制有的伊蚊就具有傳染性了,再次叮咬健康人的時候,就會把病毒傳染給健康人,及時隔離患者,控制傳染源,可以阻斷基孔肯雅熱的傳播。
診療方案和防控指南都著重強調,病毒血癥期(起病7天內)的患者原則上須住院并采取防蚊隔離措施,防蚊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7天,直至體溫自然下降至正常超過24小時后,或者經檢驗病毒核酸轉陰后,方可解除隔離。
醫療機構必須嚴格落實防蚊滅蚊措施,比如在病區安裝紗門紗窗,為患者配備蚊帳等,以此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同時,做好外環境蚊媒滋生地的處理工作也至關重要。若醫院未能切實做好防蚊隔離工作,導致病毒在醫院內傳播擴散,那就違反了《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必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在人和人之間傳播,但是罕見情況下,也有報道可以因接觸患者血液而感染的風險,因此防控指南要求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時,必須嚴格按照標準預防原則,佩戴一次性醫用手套,并做好手衛生。一旦違反此規定并引發感染事件,醫護人員及所在醫療機構極有可能面臨醫療糾紛以及相關法律責任。
醫療廢物處理依規進行。在基孔肯雅熱患者的診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醫療廢物,如使用過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患者血液樣本容器等,都必須嚴格依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分類收集、包裝、運輸和處理。醫療機構若違規處理醫療廢物,將面臨嚴厲處罰;若因違規處理導致疾病傳播等嚴重后果,相關責任人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實驗室檢測依規操作。檢測方法要規范,實驗室在采用實時熒光PCR或等溫擴增核酸檢測等方法檢測血液樣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時,務必確保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嚴格遵循相關檢測技術規范。生物安全嚴把關,從事基孔肯雅病毒相關檢測的實驗室,必須符合相應生物安全等級要求。
基孔肯雅熱雖然目前在我國尚未大規模流行,但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輸入性病例帶來的傳播風險不容忽視。我們要充分認識這種疾病,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從自身做起,做好預防工作,依法防控,嚴格落實診療方案和防控指南中的各項規定,共同守護健康。
(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