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豐收季,果園里、田間地頭,正是一派忙碌采摘、瓜果飄香的景象。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水果產量占到了全球的約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國水果出口總量215.78萬噸、同比增長5.69%,正以“量價齊升”的態勢,改寫了全球“吃貨”的果盤結構。
跟隨記者腳步,一起來看中國水果是如何跨越山海“圈粉”全球的?
“平和蜜柚全球地圖”
看世界各地品柚口味
近年來,福建漳州平和蜜柚成功進入海外市場,遠銷多國。
根據平和蜜柚出口數據,繪制了一張“平和蜜柚全球地圖”。平和蜜柚遠銷歐洲、北美、亞洲與大洋洲,去年出口總量達20萬噸,較五年前翻了一番。
歐洲鐘愛酸中帶苦的傳統白柚,去年進口達16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吃柚大戶”;
美國和加拿大則更看重外觀與甜度,紅柚與“三紅柚”尤其受歡迎;
東南亞鐘愛直接食用,去年進口平和蜜柚300噸。
平和蜜柚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近日,一批平和蜜柚跨越重洋,首次出口新西蘭市場。
遠銷多國市場
平和蜜柚首次出口新西蘭
新西蘭顧客 馬修·安德森:我覺得“六月白”堪稱“多汁擔當”,口感超驚艷,它彌補了現有柑橘類產品的單一性。我相信它在新西蘭市場必定能收獲超高人氣。
平和縣蜜柚種植面積近70萬畝,年出口量約20萬噸,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有二十多年的出口經驗。今年,憑借早熟新品種“六月白”,成功打開了新西蘭市場。
總臺央視記者 張琪:在漳州平和山格鎮的蜜柚果園里,右手邊拿的是新品種“六月白”,左手邊拿的是普通的白柚,可以看到“六月白”已經熟透,個頭更大一些,大概4斤,普通的白柚重量是2斤7兩左右。
“六月白”皮薄,汁水比較多,口感酸中帶甜,“六月白”比普通白肉蜜柚提早30至40天成熟。也正因水分充沛,后期容易出現裂果。果農們通過將復合肥更換為有機肥,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使“六月白”得以大批量走向市場。
漳州市友全發果蔬有限公司經理 周銀城:中國的蜜柚剛好可以彌補新西蘭蜜柚的空白期,7月份至9月份是他們的斷檔期。
在新西蘭,“六月白”每斤售價約20元人民幣,比普通柚子高出6至7元,帶動果農平均增收5萬元左右。不僅是“六月白”,平和蜜柚的多個品種成功進入海外市場。
俄羅斯客商 艾力·阿哈依福:蜜柚在莫斯科市場表現亮眼。憑借它細膩的口感優勢,我們首階段采購量定為1000噸,明年采購計劃增至5000噸。
科技讓出口平谷大桃
從枝頭“鮮”到餐桌
水果要漂洋過海,接受長途運輸的考驗,離不開技術的發展。中國水果加速出口的背后,是各地不斷用科技手段為跨境運輸提供保障,使出口水果品質得到有效保障。
當記者來到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胡家營村時,當地農戶正在為新一批出口大桃做準備。上個月初,這里的大桃第一次走出國門,順利抵達新加坡,實現首次商業化出口。
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胡家營村黨支部書記 方戶生:第二批去的是非洲加納,全程大概是11000多公里,也是中國的大桃第一次去非洲。
方戶生告訴記者,平谷大桃以前曾嘗試少量樣品、展品出口,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有商業化量產的優質鮮桃滿足海外客戶要求,橫亙在其中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保鮮。
總臺央視記者 田琪永:在大桃分揀中心,我們發現一張半透明的紙,這張紙是物理保鮮紙,通過它,可以讓水果保鮮時長延長一倍以上。
為了破解鮮桃跨境運輸的保鮮難題,當地企業聯合高校研發出一款物理保鮮紙,經過嚴格檢測,可以讓大桃以最佳狀態抵達新加坡、加納等海外市場,經過長途跋涉,可以在當地繼續保鮮,當地經銷商還通過線上直播等方式進行銷售。
北京市平谷區鎢絲邦創業園區負責人 王志凱:我們當天摘的桃第二天就送到首都機場或者是大興機場,坐飛機當天到新加坡,隔一天清關,也就是說今天桃子在樹尖,后天就在新加坡的餐桌上。
為了推動農食產品出口,今年以來,各地陸續開展支持農食產品出口三年專項行動,海關部門還為企業開通“鮮活綠色通道”,讓水果保鮮“全流程提速”。
北京海關所屬平谷海關副關長 靳凱:比如像第一次出口新加坡,只用4個小時,企業就完成了通關的流程,確保了大桃新鮮出口。
精準對接全球市場
中國水果加速出海
鮮果出口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保鮮戰”。科技的持續進步,讓曾經因地理隔絕而難以遠行的美味,如今有了精準對接全球市場的底氣。中國水果加速出海,正豐富著海外消費者的果籃子。
總臺記者 李琳: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一家大型超市水果和蔬菜區域,貨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進口水果。
總臺記者 李琳:藍莓、李子、陽光玫瑰、葡萄還有蘋果和柑橘都是來自中國的進口水果。根據印尼中央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印尼進口水果最大的來源國。
在印尼中央統計局的網站上,記者看到,從2017年到2025年,中國一直是印尼最大的進口蔬菜水果供應國。并且不管是從進口數量還是從進口價值上,都超過該國所有進口份額的半數以上。
印度尼西亞經濟改革中心(CORE)執行董事 穆罕默德·費薩爾:中國對印尼出口量最大的水果是蘋果,其次是葡萄,然后是柑橘。以蘋果為例,如果我們看看中國水果在印尼市場的份額,就會發現它占印尼同類產品進口量的90%。葡萄約占69%,柑橘約占72%。這足以說明中國水果在印尼市場的出口滲透率有多高。
在印尼水果的批發市場里,不少商戶還有專門的冷庫用來短期存放需要保鮮的水果。在一家商戶的冷庫里,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家賣得最好的產品是來自中國的雪梨。記者采訪時恰逢一批從碼頭新到的中國葡萄被運送到冷庫,記者在包裝上看到中國山東、新疆等字樣。
印尼進口水果從業者 阿里:這批貨是從中國來的,進入港口然后過海關,進口商再運到我們這里,放到0℃左右的倉庫中,然后再進行銷售,銷量相當不錯。
阿里向記者展示了他們一天的進貨單,上面列著中國雪梨、葡萄、龍眼、蘋果、柑橘等水果的進貨數量和價格,他說中國水果占到了他們進口數量的七成以上。
印尼進口水果從業者 阿里:有70%都是來自中國,甚至可以到80%。中國水果的品質很好,而且中國水果有價格優勢,從中國進口價格最低。
而這背后中國水果的底氣何在呢?專家表示,創新品種、種植技術、冷鏈物流等都是中國水果成功出海的關鍵。
中國水果出口從業者 陳廣杰:首先是我們國家的選種,果農的選種、種植方面的優勢;同時在物流上也有非常大的優勢,有一些中國船司,5天到7天就可以到達雅加達,在運輸的過程中保持水果的新鮮。
印度尼西亞經濟改革中心(CORE)執行董事 穆罕默德·費薩爾:對于中國出口到印尼的商品而言,冷鏈物流至關重要。我認為中國在這些技術方面更加先進,能夠確保水果或商品抵達印尼時質量依然很好,確保印尼消費者仍然可以有很好的口感。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朱世松 田琪永 李琳 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