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
“親愛的中國醫生,謝謝你們!”接受先心病手術后,8歲的巴基斯坦兒童安納亞揚起稚嫩的臉龐,對來自中國的醫學專家團隊這樣說道。這句充滿童真的贊譽,正是上合組織國家在衛生健康領域合作的生動一瞬。
回憶起今年1月赴巴援助時的情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潘湘斌仍心潮澎湃:“安納亞1歲時被確診了先心病,因病情復雜且費用高昂,一直沒能接受手術。我們在兩天時間里,先后為8名先心病患兒實施免費手術,全部成功。”中國醫療團隊的到來,為巴基斯坦的患病兒童點亮了希望的曙光,以實際行動踐行“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讓中巴“鐵桿友誼”更加穩固綿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醫療隊此行不僅完成手術,還將超聲介入操作、移動醫療車使用等技術傾囊相授,讓中國醫療的溫度和上合組織的協作精神在異國他鄉持續綻放光彩。
如果說“走出去”是將無疆大愛傳播四方,那么“請進來”便是敞開胸懷真誠相待,讓上合組織國家間的合作能夠打破地域壁壘、促進優勢互補,成為一場民相親、心相交的“雙向奔赴”。
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史館,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中國腫瘤學奠基人金顯宅教授1962年在莫斯科參加第八屆國際抗癌大會時的情景。來自俄羅斯皮羅戈夫國立研究性醫科大學的馬克西姆·阿巴庫莫夫教授駐足凝視并感嘆道:“原來我們的合作早已開始!”
如今,外國醫生來華交流,中國醫生亦遠赴他鄉汲取先進技術,一幅醫學領域多元合作的生動畫卷正在海河之濱徐徐展開。7月,阿巴庫莫夫教授到訪天醫腫瘤醫院,就磁性納米顆粒腫瘤診療技術與中方開啟新一輪合作,內容涉及技術互通、人才共育、國際會議共辦等多個領域;天醫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醫生張超則作為天醫首位赴俄公派留學生,10余年間成長為一名研究生導師,與中俄團隊共建中俄惡性腫瘤骨轉移聯合研究中心,發表高水平論文20余篇。“這些合作項目不僅是醫療技術交流互鑒的橋梁,更是前沿醫學理念與創新成果共享的紐帶。”天津市衛健委主任王栩冬說,天津市9家醫療機構與來自10個上合組織國家的醫療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神經外科學、腫瘤學、血液病學、器官移植等天津醫學優勢學科已成為與上合組織國家合作交流最活躍的領域。
從臨床救治到科研攻堅,從人才交流到平臺共建,上合組織國家醫療合作的版圖越拓越寬,朋友圈的人氣越聚越旺。自2010年以來,上合組織已成功舉辦8次成員國衛生部長會議,通過持續對話完善制度框架;2022年開始,中方計劃為上合組織國家民眾免費實施2000例白內障手術,如今已超額完成任務;上合組織醫院合作聯盟自2018年成立以來,成員已擴展至134家醫療機構,成為深化區域衛生健康協作的重要平臺,彰顯著共謀福祉的篤定決心。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上海精神”的引領下,上合組織國家必將攜手前行,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讓更多民眾樂享健康福祉。
(本報天津8月31日電 本報記者 張云 王藝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