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搞定糖尿病”“來預約針灸,可根治白內障”“點擊直播間鏈接,領取定制中藥”……某些社交平臺上,一些所謂的“網紅醫生”,有的打著科普的幌子嚇唬病人、推銷“神藥”;有的打著祖傳的旗號,自稱包治百病、無所不能;有的號稱專家權威,擦邊色情、收割流量……這些“網紅醫生”,以治病救人之名,行流量變現之實,坑害患者、玷污醫衛行業聲譽、敗壞網絡生態環境,需要下猛藥治治他們的流量沉疴。
所謂的“網紅醫生”,有些是注冊的真醫生,有些只是在醫院上班的護士或技師,更多的則是冒牌貨、假醫生。但在網絡平臺上,這些人身上穿著白大褂,嘴里飆著醫學名詞,是不是名副其實的專業醫生,普通網民難以分辨。
互聯網診療活動,國家嚴格實行準入管理。根據《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只有具有相關資質并獲主管部門審核的醫療機構,才可以開展互聯網診療。具有行醫資格的醫師,需要所執業注冊的機構同意,才能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3年發布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
對照這些規定,不少所謂的“網紅醫生”的行為,明顯涉嫌違法違規。
對于具有行醫資格的“網紅醫生”來說,很多人將科普與問診、治療混為一談,名義上是在科普,實際上是在問診和治療,甚至在直播中夸大其詞向網友推銷藥物或保健品,已經涉嫌違反《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和《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
對于只是護士、技師的“網紅醫生”來說,由于并不具有網絡問診、治療資格,在網上開展實質性的診療活動,不僅涉嫌違反互聯網診療活動有關規定,還明顯超出專業職能范圍,有滑向“非法行醫”的危險。
對于冒牌的“網紅醫生”來說,打著科普或養生的旗號,蹭醫生的流量帶貨牟利,則涉嫌坑蒙拐騙,給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不論是“真醫生”的違規互聯網診療行為,還是“假醫生”的招搖撞騙、偽科普直播,都離不開利益驅使,讓原本救死扶傷的神圣職業,變成坑害群眾的流量密碼。
整治“網紅醫生”流量沉疴,是規范互聯網診療活動、維護行業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更是守護廣大醫護人員名譽形象、呵護億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證。
國家衛健委近來表態,一些“網紅醫生”的行為嚴重違反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將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明確科普與問診有別,持續開展整治管理。引導網絡醫生強化自律,嚴格規范個人網絡行為,不能借科普的名義問診,也不能為了利益夸大患者病情,更不能借醫生的名頭高價帶貨。
相關社交平臺不能奉行“流量至上”。要完善醫療健康類賬號的身份審核,別讓“平臺認證”走過場,淪為行騙者的道具“招牌”;進一步優化算法,強化內容審核,堅決封堵假冒醫生變相發布違規內容,決不為坑人牟利的視頻傳播提供便利。
市場、網絡等行業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協同,對醫學相關短視頻和網絡直播加強監督,嚴查借科普之名行互聯網診療之實,堅決剎住借醫生名義坑害群眾利益的“網紅醫生”亂象。
順應網友對生活質量和健康醫學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進一步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大權威網絡醫療科普建設力度。只有讓真科普、真診療的“苗”更加健壯,“網紅醫生”亂象的“草”才會枯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