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多吃堿性食物瘦得快”的說法,引發不少網友效仿,這是真的嗎?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阮光鋒表示,食物的酸堿性并非依據口感或pH值劃分,而是依據其在人體內代謝后產生的物質殘留來劃分。一般來說,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較多硫、磷等元素,代謝后易生成酸性物質,因此屬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較多鉀、鈣等礦物質,代謝產物偏堿性,因此被歸為堿性食物。
阮光鋒指出,網上很多關于酸性食物或堿性食物的“危害”或“功效”的說法,都基于一個錯誤前提,即食物的酸堿性會改變人體的酸堿度。“其實人體內存在酸堿緩沖系統,會自動調節酸堿平衡。食物影響非常小,除非存在特定疾病。”阮光鋒說。
多吃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能否瘦得更快?阮光鋒強調,減肥的根本原理在于能量平衡,即能量攝入低于能量消耗。雖然許多堿性食物本身熱量較低,但若攝入方式不當,如大量食用高淀粉蔬菜像土豆、山藥等,或采用油炸、高糖烹飪方式,反而可能導致熱量超標,阻礙減肥進程。
記者發現,一些聲稱可以幫助減肥、讓人瘦得快的“堿性食物家常菜做法”視頻中,用油量并不少,甚至每種食材都單獨過油。視頻中常出現“開胃”“下飯”“5碗米飯都不夠吃”等描述,引發不少網友質疑:這樣吃真的能減肥嗎?
阮光鋒提醒,長期只吃堿性食物,類似素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健康的減肥方式,是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保證食物多樣化,適量攝入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確保營養全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食物攝入量和身體活動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維持健康體重的兩個關鍵因素。建議保持能量平衡。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要做到食不過量,建立健康的飲食行為,可以嘗試定時定量進餐、細嚼慢咽,避免過度饑餓或進食過快導致攝入食物過量;此外,堅持每頓少吃一兩口,對于預防超重和肥胖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還要學會看食品標簽,了解食品的營養價值,減少高脂肪、高糖等高能量加工食品的攝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