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背祛寒濕”“居家艾灸驅冬病”等網紅養生法熱度飆升。這些方法看似好處多多且簡單易操作,但需要提醒大家,無論是哪種養生方法,操作前都需先咨詢中醫師進行體質辨識和穴位指導,避免盲目跟風養生變傷身。
養生養出一身傷
67歲的張女士也想嘗試曬背改善關節不適,在午飯后背對太陽暴曬兩個多小時,逐漸感到頭暈、心慌、胸悶氣短。當天下午她到醫院就診,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血壓升高。
醫生詢問后發現,張女士有高血壓病史,屬陰虛體質。當天正午地表溫度超40攝氏度,她未做防護連續暴曬導致大量出汗。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耗傷心陰。這如同“給本就缺水的土地又添了把火”。
像張女士這樣跟風曬背曬進醫院并不是個例,往年暑期就接診過多例因正午曬背或曬背時間過長引發問題的患者,有人曬傷皮膚,有人誘發中暑,還有人出現心血管不適。
除了曬背,居家艾灸也備受大家追捧。70歲的李女士網上看到夏季艾灸養生后,連續三天在家灸足三里穴至皮膚發紅發燙,致使右腿外側出現硬幣大水泡,一周后傷口潰爛流膿伴低燒。傷口感染形成竇道深達0.5厘米。
曬背更適合陽虛人群
熱天曬背確有中醫理論依據,其更適合陽虛體質人群,而并非適合所有人。陰虛火旺、濕熱內蘊、實熱證等體質人群曬背會助火傷津,加重內熱癥狀。
此外,光敏性疾病患者、皮膚病急性發作期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不適合曬背。
不過,即使是適合曬背者,時段應選早上8-10時或下午16-18時,青年不超過30分鐘,老人兒童15-20分鐘為宜,以背部溫熱、微微出汗為佳。曬背時場所要通風,避免正午暴曬,防止因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及“氣隨津脫”。如曬背過程中出現皮膚灼痛、頭暈、心悸或中暑癥狀,應立即停止并就醫。
艾灸并非越燙越有效
艾灸作為“冬病夏治”手段適合陽虛濕盛人群,但常見誤區是認為“越燙越有效”。正確的做法應以溫熱舒適為度,單穴灸5-10分鐘。優質艾絨燃燒時煙量少且無刺鼻氣味,絨質細膩不易散碎。
糖尿病患者、感覺神經障礙患者及老年人因皮膚敏感度下降,更易燙傷,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操作。
此外,居家艾灸一定要保持環境通風,每周1-2次為宜,過度艾灸可能導致氣陰耗傷。部分患者誤認為灸出瘢痕療效更好,但現代臨床已不推薦刻意燙傷。夏季汗液浸漬易致感染,風濕免疫病患者若皮膚破損可能誘發嚴重并發癥。
文/邵培培(北京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