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圈點】
科技日報北京7月2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1日報道,來自法國巴黎移植與器官再生研究所和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移植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運用前沿空間分子成像技術,繪制出迄今最詳細人類免疫細胞應對移植豬腎組織的“分子作戰圖譜”。
這項成果在英國倫敦召開的2025年第22屆歐洲器官移植協會年會上發布,不僅揭示了異種移植排斥反應的早期關鍵標志物,更指明了潛在的干預時機,標志著人類在攻克異種移植免疫排斥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顯示,移植后豬腎的每個過濾單元都遭到人類免疫細胞的圍攻。研究人員觀察到,第10天即可檢測到抗體介導排斥反應的跡象,到第33天達到高峰。這一發現印證了此前認知:排斥反應來勢洶洶卻進展緩慢。通過長達61天的動態追蹤,團隊成功鎖定了關鍵的“治療時間窗口”。更令人振奮的是,針對性治療干預已出現顯著效果,成功抑制了免疫攻擊的勢頭。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采用生物信息學“篩子”,精準區分人類免疫細胞與豬源組織結構,實現了免疫浸潤模式的精準定位。數據顯示,巨噬細胞和髓系細胞始終扮演著“主力軍”角色,為靶向治療提供了明確方向。
研究團隊表示,通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特定的免疫相互作用,精準定位特定免疫細胞的基因表達和行為模式,能夠制訂精準的抗排異策略,提高移植存活率。最新成果不僅刷新了人類對異種移植排斥機制的認知,更為優化基因編輯豬、開發新型抗排斥藥物提供了路線圖。
隨著研究深入,研究團隊謹慎預測: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腎臟有望在十年內進入臨床常規應用。但要獲得監管批準,仍需在不同人群中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這項突破性進展,讓人類距離解決全球器官短缺危機又近了一步。
目前,許多患者因缺乏合適的器官供體而面臨生命威脅,而基因編輯豬腎臟的成功研發和應用,有望極大地緩解這一狀況。因此,人們對異種移植免疫排斥機制的理解越深,越能真正解決全球器官短缺問題。本文的研究其實是異種移植不成功原因的“分析報告”,難能可貴的是,這份報告識別出了關鍵的干預時間窗口,這就為開發更加有效的抗排斥療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指明了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