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喬業瓊)據中疾控微信公眾號消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一種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眼病。這種病以結膜高度充血為主要臨床特征,常伴有眼睛流淚、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癥狀,癥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內出現,持續1-2周。作為一種常見眼病,在公眾認知中,仍存在不少誤區。
誤區一:看一眼就會被傳染
在紅眼病的認知誤區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與紅眼病患者對視,就會被傳染”。事實上,這種說法并無科學依據。
紅眼病的傳播主要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手帕、洗臉盆、門把手等);或直接接觸患者眼部分泌物而傳播;也可以通過受污染的水傳播。例如,游泳池的水如果消毒不當,游泳者可能感染病毒而得紅眼病。因此,預防紅眼病的關鍵在于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
誤區二:眼藥膏和包扎眼睛能加速康復
在紅眼病急性期,使用眼藥膏或包扎眼睛都是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因為眼藥膏質地黏稠,會在眼表形成一層薄膜,阻礙眼部分泌物的排出,不利于炎癥的消退。至于包扎眼睛,會使眼部處于相對封閉環境中,導致局部溫度升高,濕度增大,反而有利于病菌繁殖,進而加重感染。
誤區三:使用抗生素能快速治愈
紅眼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因此,在紅眼病治療中,盲目打消炎針或使用抗生素眼藥水無效。正確的做法是,優先使用抗病毒眼藥水。若病情發展過程中出現細菌性繼發感染,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進行聯合治療。
誤區四:紅眼病患者無需隔離
紅眼病的傳染性極強,病毒可通過接觸快速傳播,因此,患者在發病期間需注意防護,建議居家休息,避免前往公共場所。患者的個人洗漱用品應單獨存放和使用,避免與家人共用,使用后需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誤區五:集體滴眼藥可以預防
一些人認為,通過集體滴眼藥可以預防紅眼病的傳播。然而,這種方式不僅不能起到預防作用,還可能因多人共用同一瓶眼藥水而造成交叉感染。當出現視力下降、劇烈疼痛時應立即就醫。
誤區六: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
不少人以為得過一次紅眼病后,就能獲得長期免疫力,從此不會再被感染。但事實并非如此。紅眼病治愈后產生的免疫力不僅維持時間短,且引起紅眼病的病毒型別多,不同型別的病毒無交叉保護。因此,即使曾經感染過,仍有可能再次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