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公立醫療機構已于6月30日起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以城鄉居民醫保住院患者闌尾炎手術為例,假設某醫院經測算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闌尾切除術”患者過去3年平均住院費用為9000元,醫保報銷后個人平均自付3000元,則該醫院向該類患者收取的預交金不得超過3000元。
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全面取消門診預交金。從門診預交金“退場”到住院預交金“瘦身”,從“先付費再看病”到“先看病再付費”,醫療政策的優化,無疑也將優化百姓的就醫體驗——
“將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個人自付平均水平”——這項由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聯合推進的政策變革,絕非簡單的費用調整,而是醫療服務模式的又一次轉型——從“經濟擔保”的傳統思維,向“服務優先”的現代理念轉變。這項改革直指醫患關系一大命題:在取消傳統經濟擔保機制后,如何構建兼顧醫療機構風險防控與患者就醫便利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過去,高額預交金是“門檻”,攔住的不只是資金,更是患者對就醫的信心。有多少人因擔心押金不夠,不敢住院?又有多少家庭為湊押金,四處拆借?降低預交金,就是把“就醫壓力”這個包袱,從個體肩上卸下來,放到制度優化的“工具箱”里拆解。
各地試點已展現出創新路徑:通過建立醫療信用評價體系替代現金擔保、引入多元化風險分擔機制、打造智能化醫療服務流程,一個更具溫度、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生態正在成型。但也要認識到,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要確保這項惠及全民的政策真正落地見效,仍需突破以下障礙:差異化預交金標準的科學制定,急危重癥救治中醫療機構責任邊界的法律界定,跨機構醫療信息系統的深度融合,等等。
預交金標準如何避免“一刀切”
預交金和掛號費不是一回事。預交金指的是患者在門診或者辦理住院之前,需要預先支付的一筆押金,以作為后續治療費用的保障。20世紀80年代,為了減少患者排隊次數、縮短繳費等候時間,醫療機構相繼設立了住院預交金和門診預交金。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信息技術推動自助繳費等手段普遍應用,預交金的作用逐步減弱。于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引導各地逐步降低預交金收取額度,以進一步減輕患者就醫壓力。
比如:重慶市2024年首創“病種分級預交”制度,將3800個病種劃分為四檔,白內障等日間手術預交金降至500元以下,而復雜心臟手術則維持合理標準;北京協和醫院推出慢病患者“階梯式繳費”,首次住院僅需預交30%,后續根據實際費用動態調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實行“兒童友好”政策,14歲以下患兒預交金較成人降低40%。這些探索證明,精準施策能在減輕患者負擔與保障醫院運營間找到最優解。
然而,“一刀切”現象仍未根除。云南省醫保局2023年抽查發現,75%的二級醫院對疝氣修補術等小手術收取5000元預交金,遠超實際費用;河南省某市調研顯示,73%的醫院對日間手術采用5000~10000元預交金,理由僅為“簡化流程”。另外,粗放管理也導致多重矛盾。如老年慢病患者因頻繁住院承受沉重資金壓力,兒童家庭因預交金不足延誤治療;有些醫院科室間預交金標準也缺乏科學依據,有的科室偏高、有的科室偏低。
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分層管理體系,推動預交金政策從“管理導向”轉向“服務導向”,需從以下維度突破:
一是三維分類體系,建立“病種復雜度+人群特征+支付能力”動態評估模型,結合醫保類型與信用記錄靈活調整;二是智能動態管理,運用大數據預測患者實際費用,實現預交金實時調整、多退少補,避免資金沉淀;三是多元化支付方式,提供信用支付、分期付款、親友代付等選項,對異地就醫患者試點“醫保預授信”,真正實現“因病施策、一人一策”。
“精準收費”與“診療保障”如何平衡
預交金與醫保報銷深度綁定,意味著醫保部門要更及時、更精準地反饋報銷數據,醫院要更動態地調整預交金額度。比如患者住院期間,醫保報銷進度能實時更新,預交金也能相應調整,避免“多交不退、少交補交”的尷尬。這種協同,會讓醫保基金的使用更高效,也讓患者切實感受到醫保“保駕護航”的力度。
當然,變革路上也有挑戰。比如醫院如何平衡“精準收費”與“診療保障”?畢竟,醫療費用存在不確定性,若預交金收少了,治療中出現超支,會不會影響救治?這考驗醫院的費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能力。江蘇南京自2024年推行“急診綠色通道”以來,累計為4.2萬名急危重癥患者提供零預交金救治,平均搶救時間縮短38分鐘;廣東深圳實施“先救治后付費”機制后,2024年前三季度急診科危重患者死亡率顯著下降。這些實踐不僅驗證了應急保障機制的生命救援效能,更彰顯了醫療體系的人文關懷。
然而,應急救治仍面臨制度性困境。某醫院數據顯示,2024年因交通事故、工傷等緊急救治產生的欠費高達800萬元,追償難度極大。問題的核心在于應急救治的權責邊界模糊:醫療機構承擔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而缺乏制度性保障;患者享有緊急救治權利,但費用承擔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流動人口及突發意外傷患等群體,救治費用往往無人“兜底”。此外,部分醫院因擔憂欠費風險,在急診預檢分診時過度謹慎,可能延誤黃金救治時間。更深層的問題是現行政策對“急危重癥”缺乏清晰界定,導致執行標準參差不齊。
構建全鏈條應急救治保障體系,將“生命至上”理念轉化為制度實踐,需考慮以下幾方面保障機制:
一是分級分類標準,制定科學、可操作的應急救治分級標準,明確不同級別救治的預交金政策;二是多元化資金保障,整合省級應急醫療基金、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工傷保險及社會慈善資源,形成“財政托底+保險補充+社會共擔”的資金池;三是健全風險共擔機制,對醫療機構因搶救產生的合理欠費給予財政補償,同時建立高效追償通道,明確惡意逃費的法律責任,平衡醫療公益性與運營可持續性。
醫院管理如何更高效、更智能
長遠看,降低住院預交金對醫院而言也是一次自我革新。醫院要重新梳理收費邏輯,建立更精細的費用預測模型。過去,預交金收多收少,可能憑經驗;未來,得靠數據說話。這倒逼醫院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通醫保數據、診療數據、費用數據的“信息孤島”,讓每一筆預交金的計算都有跡可循。
這些改變也會推動醫療管理向精準化、智能化升級,讓醫院運營更透明、更高效,為醫療改革埋下“數據驅動”的種子。一些醫院已率先“出招”,如上海瑞金醫院2024年上線“智慧住院”系統后,患者入院時間從2小時壓縮至30分鐘;四川華西醫院通過“每日費用清單推送”,使投訴率下降35%。這些實踐證明,技術賦能不僅能優化全流程體驗,更能降低經濟負擔。但也要看到,全國超60%的二級醫院信息系統無法支持實時結算;跨省就醫患者報銷周期平均長達45天,信息壁壘亟待打破……
構建高效、透明的就醫“快車道”,核心在于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重構。當前,醫院信息化水平不均、醫保與HIS系統標準不一,導致“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難以落地。筆者建議朝以下方向發力:一是統一標準,制定全國醫院信息系統接口規范,實現省內醫保與二級以上醫院HIS系統無縫對接;二是智慧升級,推廣“床旁結算”“移動查房”等技術,讓患者“少下床、少排隊”;三是評價驅動,將就醫便利度納入醫院績效考核,建立患者實時反饋機制,以評促改。
降低住院預交金,不是終點,而是醫療支付體系優化的新起點。從門診預交金全面取消,到住院預交金降低,醫療支付的“減負”拼圖愈發完整。這也讓我們看到,醫療改革不再是宏大敘事,而是落在每個患者就醫瞬間的“小確幸”。這背后,是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從“有保障”到“更優質保障”的進階,是技術賦能醫療服務的生動實踐,更是民生溫度的具象體現。
(作者:王劉安,系中國科技情報學會健康信息學專委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