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謹防心腦血管病
冬至到,“三九天”也就來了。中國民間有“進九”“冷在三九”的說法,意味著從此進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刻,這也是一年里心腦血管病發作的一個高峰期。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數比夏天高41%。調查還顯示,在中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卒中(俗稱“中風”),每21秒就
冬至到,“三九天”也就來了。中國民間有“進九”“冷在三九”的說法,意味著從此進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刻,這也是一年里心腦血管病發作的一個高峰期。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數比夏天高41%。調查還顯示,在中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卒中(俗稱“中風”),每21秒就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16日電 (趙丹丹 李奔)今年,來自浙江省臺州市的援疆醫生已實施高危孕產婦輔助分娩等10多臺高難度手術,內鏡下電凝止血術等6項技術也填補了醫療空缺。阿拉爾醫院急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4.95%,轉出病患也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援疆醫生毫無保留,“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培養醫療骨干力
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得了腫瘤,卻死于心臟”?這不是開玩笑。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14日強調,對于合并癌癥和心臟病的患者,不能只關注一種疾病。當日,記者了解到,上海醫學專家成功研發小程序,助醫生和腫瘤患者關注治療藥物對心臟的毒性。程蕾蕾介紹,研發、推廣使用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12月1日《中國青年報》)筆者作為一名醫生,對同一位病人在網上得到不同的診斷表示理解。這是因為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互聯網醫院、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咨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
中新網西寧11月26日電 題:古巴醫生雷奧達尼斯的跨洋“光明行”作者 張添福 文思睿“你好嗎”“下巴放到上面”“往前看,不要動”……古巴籍醫生雷奧達尼斯,使用簡單漢語,提醒正在做檢查的眼疾患者擺正姿勢。每逢遇到藏族病患,他還能講幾句藏語……這讓他瞬間與病患拉近距離,成為醫院科室里暖心的外籍專家。20
近日,兩則關于醫患關系的新聞溫暖人心。一則是在暴力傷醫事件中毅然為陶勇醫生擋刀的患者家屬將收到的6000元捐款全部捐出,表示想把“愛心傳遞下去”;另一則是在手術臺上,一位醫生意外發現患者手心清晰寫著“醫生辛苦您了”“謝謝您醫生”兩句話……悉數轉捐的愛心款,寫在手心的感謝語,讓人看到了愛心傳遞的溫暖、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陳靜 王炬亮)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支撐下,智慧醫療飛速發展。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簡稱:兒科醫院)聯合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共同開發的兒科門診臨床診斷智能決策支持系統(CDSS)——“小布AI醫生”10日正式發布,將率先在海南和安徽省兒童醫院應用,并推廣到兒科
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李亞南)當前,中國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且互聯網相關科普知識魚龍混雜。在此背景下,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發起的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消化學組(以下簡稱“消化學組”)近日在北京正成立。消化學組由44位消化疾病領域的
均價從1.3萬元跌到700元——首批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冠脈支架在天津開出令人震撼的“地板價”。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達93%。由于此次采購的冠脈支架數量占全年需求量的八成,人們不禁擔心,便宜能有好貨嗎?均價700元的冠脈支架能用得上、用得好嗎?記者為此采訪了醫保人士及業內專家。
中新網上海10月26日(記者陳靜)記者26日獲悉,在“拓新求變·攜光同行”2020社會辦醫發展論壇暨創新合伙人聯盟大會上,來自中國的500位民營醫療機構及產業界代表、醫療投資人等為實現社會辦醫創新突圍與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創始人郝德明26日對記者表示:“20
2017年8月15日的《新聞聯播》播報了一條消息:《柳葉刀》把我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進行了全球排名。它讓大多數國人第一次以國際的眼光審視自己接受的醫療服務。這篇權威的全局性報告表明,我國醫療質量從1990年的110位提高到2015年的60位,進步幅度為全球第三。進步沒有在此停滯,一年后,中國再進12位
中新網上海10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尋求更前沿、更優質疑難病癥診療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年,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阻擋了人們跨國求醫的腳步,但進展的病情卻不等人。記者14日獲悉,疫情暴發以來,不出國門、遠程“問診”海外知名專家的方式備受青睞。中國和歐洲的神經外科專家通過互聯網
快走、慢跑是很多人選擇的鍛煉方式,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有些人因鍛煉不當出現膝關節痛,連走路都困難。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劼若提醒,膝關節疼痛是常見的骨外科癥狀,有可能是過度勞損所致,也有可能是膝關節受到損害。膝關節不適怎么辦膝關節是下肢很重要的一個承重關節,運動時膝蓋如果有不適
“醫生在網上診療后開具藥品,當天就配送到家,真是太方便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住浙江杭州市下城區朝暉街道的翁女士哮喘病發作,本打算去醫院,可她既不放心又不方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翁女士通過“杭州健康通”APP申請在線診療,醫生在網上查閱病歷、評估疾病狀況后,很快給她開具了電子處方。藥品經杭州電子社
中新網廣州9月7日電 (蔡敏婕 許詠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7日稱,該院引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在4K3D外視鏡下切除患者顱內巨大腫瘤。16年前,患者王女士(化名)因為顱內腫瘤在廣醫二院神經外科接受開顱手術;因為腫瘤位置長在顱底深部,容易復發,5年后因腫瘤復發再次接受開顱手術,術后恢復良好。最近幾
中新網上海9月7日電 (陳靜 施嘉奇)一對相伴走過逾50年風雨老夫妻,妻子被確診為罹患少見“功能性孤立腎合并巨大腎腫瘤等”復雜病癥,面臨腎臟切除后的終生血透治療。風燭殘年的丈夫希望能為妻子保留部分殘腎,以滿足獨立生活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7日披露,該院泌尿外科團隊成功挑戰高難度保腎腫
(健康時報記者張赫 實習記者趙苑旨)“我想當時陪著我的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孩子們了。”87歲的王欣一個人拄著拐棍走在曾經一度紅遍網絡的那條“賞夕陽”小路上,久久的看著夕陽說,活著真好。2月11日,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王欣,被接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進行救治。3月5日下午近黃昏時,在出病房做CT的途中,醫護
中新網上海8月28日電 (陳靜 王懿輝 劉方奇)遺傳性消化道腫瘤致病基因可能導致患者后代長期處于罹患多種腫瘤的高風險中,被稱為禁錮家族的致癌“魔咒”。上海市抗癌協會遺傳性消化道腫瘤專委會(簡稱:專委會)28日成立,將致力破解遺傳性消化道腫瘤在家族中的傳遞,給予患者及家族成員精準有效治療及科學預防,并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腦頸”“鼠標手”“辦公臀”在都市白領中出現,“身體活動缺失癥”(Physical inactivity)成為全球性流行病,不少人開始通過運動健身防治這種流行病。但重慶西南醫院關節外科醫生彭陽近日表示,規律適度運動讓機體獲益,不系統、偶爾高強度運動卻會適得其反,甚至傷害身體,對此,彭
身體活動缺失癥成流行病 醫生開出運動處方隨著越來越多的“電腦頸”“鼠標手”“辦公臀”在都市白領中出現,“身體活動缺失癥”(Physical inactivity)成為全球性流行病,不少人開始通過運動健身防治這種流行病。但重慶西南醫院關節外科醫生彭陽近日表示,規律適度運動讓機體獲益,不系統、偶爾高強度
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1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國醫師隊伍不斷壯大,能力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醫師總數達386.7萬人。郭燕紅說,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醫師隊伍人數比2015年增加近83萬人,增長27.2%。在
上海醫生、歌唱家共同演繹原創紀實MV《光》 公益創作致敬醫護 弘揚抗疫精神中新網上海8月18日電 (陳靜 陳勤奮)為了迎接第三個中國醫師節,一首由醫生作詞作曲,女高音歌唱家與醫生共同演繹的原創紀實MV《光》18日正式在線發布。這部作品匯聚了社會各界力量,融合了歌曲藝術、紀錄片采訪、科普劇情等多
居民在家門口也能看名醫 中醫名家下沉社區醫院坐診王平教授(右一)了解居民身體狀況。通訊員湯晗 攝長江日報訊(記者余丹夏 黃琪 通訊員景京 湯晗)近日,“岐黃學者工作室”在硚口區漢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揭牌。國家“岐黃學者”、湖北省醫學領軍人才、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
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8月3日發布公示,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決定開展“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產生1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3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84歲的鐘南山院士成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相關報道見03版)作為國家最高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