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康奈爾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聯合,在3日出版的《自然·電子學》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研制出一種比鹽粒還小的神經植入物,能夠在活體動物體內持續無線傳輸大腦活動數據,時間長達一年以上。
這款名為“微尺度光電無繩電極”(MOTE)的設備,長度約300微米,寬約70微米。它采用砷化鋁鎵半導體二極管,通過穿透腦組織的無害紅色與紅外激光束獲取能量。設備中的低噪聲放大器和光學編碼器,均采用日常微芯片中的成熟半導體技術制造,能夠將大腦電信號編碼為紅外光脈沖,以無線方式傳回。
研究團隊表示,據目前所知,這是全球最小的神經植入設備,不僅能檢測大腦電活動,還能實現無線數據傳輸。該設備采用脈沖位置調制編碼技術(與衛星光通信技術相同),能以極低功耗實現高效光學數據傳輸。
團隊先在細胞培養環境中測試了MOTE的性能,隨后將其植入小鼠的桶狀皮層——處理胡須感覺信息的關鍵腦區。在長達一年的實驗中,植入物成功記錄了神經元的電活動峰值以及更廣泛的突觸活動模式,而小鼠在此期間始終保持健康活躍。
團隊的目標是使設備足夠微小,以最大程度減少對腦組織的干擾,同時能以比成像系統更快的速度捕捉大腦活動,且無需對神經元進行基因改造。MOTE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它能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期間同步采集大腦電信號,這對現有大多數植入設備而言難以實現。此外,該技術未來還可拓展應用于脊髓等其他組織,甚至可與嵌入人造顱骨板的光電器件等創新技術結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