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一家泡泡瑪特門店,展柜上的玩偶吸引消費者駐足拍攝。王 初攝(人民視覺)
">近日,在上海一家泡泡瑪特門店,展柜上的玩偶吸引消費者駐足拍攝。
王 初攝(人民視覺)
從巴掌大的馬面裙,到繡有精致花紋的小旗袍;從最新潮流風格,到非遺款式……眼下,伴隨潮流玩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作為玩偶衍生品類的“娃衣”,正成為“養娃”標配。
“娃衣”,就是專門為玩偶設計制作的衣服。兒時,不少人為芭比娃娃搭配衣服獲得樂趣,如今,娃衣不僅在年輕消費者中走紅,更吸引了大量親子家庭、公司白領等消費群體。
“我一開始是給孩子買玩偶,后來發現給Labubu搭配衣服很好玩,就自己買起了娃衣,還經常拍照分享給朋友。”上海白領方佳昱說,最近,她一次性購買了三套Labubu娃衣,每套價格都超過150元。她身邊還有不少30至40歲的全職媽媽,都是忠實的娃衣愛好者。
今年31歲的蘇菲也常常購買娃衣,她手里的9個Labubu玩偶,每個都有一兩套專屬的精致小衣服。“我有十幾套娃衣,都是從網上買的,到手之后,我還會自己動手改造娃衣的配套小飾品。比如,運動款的娃衣,我會再配一個小小的玩具球拍;優雅款的娃衣,我會在衣服上別一顆小胸針。這些小搭配很有意思,看到最終成品也很有成就感。”
別看小小一件娃衣,背后卻有龐大的市場。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關鍵詞“娃衣”,跳出的商品價格從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不少陳列靠前的店鋪,月銷量均在千件以上。一家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娃衣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17.08%,今年5月,娃衣銷量更是明顯增長,單月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以前一件Labubu娃衣普遍賣二三十元,現在定制款能賣到200多元,銷量還很可觀。”某社交平臺博主“7哥”經常設計、制作娃衣并在線上銷售,她的產品中,Labubu的財神裝扮和西游記角色服裝最為暢銷,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浙江桐鄉,一家娃衣工廠的訂單今年如雪片般涌來。該工廠負責人介紹,5月起,工廠每天都在加量出樣生產,這些產品不僅銷往國內多地,還賣向了海外市場。
娃衣何以受歡迎?“情緒價值”是不少受訪者提到的關鍵詞。來自北京的全職媽媽趙女士說,每天忙完手里的活兒,給娃娃換換衣服,發個朋友圈,再跟“娃友”們聊聊打扮娃娃的心得,是一種很好的情緒放松。
“娃衣經濟具有較強的公共交往意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潘霽認為,有的娃衣消費者通過線上線下交流,展示玩偶不同的個性化裝扮,交換娃衣制作、選購、搭配的經驗;有的消費者帶著“娃娃”去旅行,并在社交媒體分享,通過娃衣消費參與社會交往。“娃衣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較強的情緒價值,對不少消費者來說,給玩偶換裝的過程十分解壓,這給面臨學習、工作壓力的青年群體提供了自我表達、個性創造和情感陪伴的機會。”
伴隨娃衣產品走熱,商家也開始不斷創新產品形態。
在某社交平臺上,一些個人賣家推出學士服、洛麗塔等系列款式,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在“世界超市”浙江義烏,一些從事服裝生產的企業最近開始做定制娃衣。“我們可以定做有高端刺繡、釘珠等工藝的娃衣,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做娃衣生意的同行中,很多都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做不同風格的娃衣,賣往日韓、北美等國家和地區。”該生產商說,現在,店里娃衣的上新速度基本做到了“日更”。一件娃衣做出諸多花樣,足以證明相關產業在設計、生產制造和供應鏈方面的競爭力。
在潘霽看來,娃衣走熱也是國潮文化更好“走出去”的契機。“不少商家將非遺面料、國風元素融入娃衣設計,在海外市場獲得關注。從娃衣出發,這些‘走出去’的國潮元素可以輻射到紡織刺繡、飾品用具等更多領域的文化品牌傳播。在玩偶與國潮的碰撞中,借助玩偶尤其是IP文化的全球屬性和圈層熱度,來提升國潮在青年群體中的吸引力、影響力。”潘霽說。
眼下,全球潮玩市場仍在高速發展。數據顯示,全球潮玩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203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418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520億美元。伴隨潮玩產業繼續壯大,娃衣經濟有望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