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在設備輔助下輕松登上樓梯。曾經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發生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機器人養老一般是指利用機器人及具身智能技術,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輔助、健康監護、康復訓練、情感陪伴等服務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技術手段彌補人力照護缺口,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降低社會養老成本。常見的養老機器人除外骨骼、智能輪椅等助行機器人外,還有可穿戴式生命體征監測機器人、運動功能康復機器人、陪伴對話機器人等,可滿足老年群體生活輔助、健康監護、情感陪伴等多方面的需求。
當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1億,占全國人口的22%,這意味著每5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在這個龐大群體中,約有35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一邊是旺盛的養老照護需求,一邊是無法滿足需求的養老服務供給,“機器人養老”由此從“可選項”變為銀發浪潮下的剛性需求。
面對龐大的市場潛力和迫切的現實需求,各方面發力推動我國養老機器人產業加速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應用。政策層面,今年2月,由我國牽頭的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布,為產品安全性與適老化設計明確了規范。之后,工信部、民政部聯合部署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推動相關產品在家庭、社區和養老機構等場景中的應用驗證和迭代升級。市場對這一領域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年初至今年5月,智慧養老相關領域已發生超百起投融資事件,投資金額過百億元,其中外骨骼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細分領域融資額增速顯著。
熱潮之下,“機器人養老”也面臨挑戰與隱憂。目前,除硬件技術之外,數據短缺和智能局限是養老機器人面臨的兩大發展瓶頸。人形機器人雖然在春晚舞臺上載歌載舞,但其認知水平其實僅相當于3歲幼兒,面對“把藥放進藍色盒子”這類簡單指令仍會困惑:它需要理解藥片、盒子、顏色概念及動作邏輯的關聯性。研發中,與老年人實際生活場景相關的數據十分缺乏。家庭環境中隨意擺放的物品、突發性動作、方言口音差異等變量,幾乎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模擬。而高質量數據的獲取成本又十分高昂,數據短缺直接削弱了算法決策的可靠性,導致了其智能上的局限。
養老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與支付機制不完善是其普及的另一重障礙。機器人產品研發成本高,一些核心部件尚未在國內實現產業化,造成價格居高不下。比如,一副醫療康復型下肢外骨骼價格一般在15萬元以上,這樣的價格恐怕會讓絕大多數家庭望而卻步。而支付機制不完善進一步加劇了成本壓力。雖然多地政府出臺補貼政策,對特定人群購買養老機器人給予1000至5000元不等的補貼,但似杯水車薪。未來,若能將使用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疇,或形成租賃市場,或可讓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該服務。
當機器人深度介入養老場景,倫理爭議也將凸顯。首要的便是情感真實性困境。比如,日本一款海豹型機器人在失智老人群體中引發了情感依賴,很多使用者堅信其具有真實情感。這讓不少人質疑:算法編織的“定制化友誼”是不是對老人的系統性欺騙?更深層的沖突在于親情替代危機。上海某養老院引入喂食機器人后,護理效率有很大提升,但有老人感慨“機械臂喂飯挺好,但還是比不上笨手笨腳的女兒”。這種反饋凸顯了照護行為中蘊含的情感價值難以被技術替代。
面對機遇與挑戰,持續推進養老機器人產業可持續發展,須構建技術創新、制度設計與倫理框架的“三角”支撐。具體來說,技術層面上推進“產學研用”聯動循環,制度創新聚焦支付機制優化與標準體系建設,倫理層面則進一步探索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構建平衡點,明確“輔助而非替代”原則和“人機協作”理念,確保技術服務于人的尊嚴。真正的“機器人養老”應是先進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共生體。
(作者:王素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