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9月11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工作發展成就。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紹,5年來,我國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改善。2024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有8個省份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
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堅持預防為主,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雷海潮表示,通過多年的努力,覆蓋中央、省、地市、縣的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得以建立健全,服務能力、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健康中國行動有18項涉及公眾的公共衛生行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增至人均99元,為百姓提供了更多健康服務項。調查顯示,居民健康素養持續提升,從2020年的23.2%提升至2024年的31.9%。
我國從2024年起開展健康體重管理行動。最新統計顯示,全國已有4500多家二三級醫院設立了健康體重管理門診,一些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也開設了相關門診。
“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目標之一。對此,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沈洪兵介紹,目前,傳染病監測系統覆蓋全國8.4萬家醫療機構、2.8萬家發熱門診和1041家哨點醫院,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已部署應用智能監測預警前置軟件。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建立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雷海潮介紹,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服務體系,面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極大方便了百姓看病就診需求。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動資源和服務更加貼近居民群眾。目前,已設置13個類別26個國家醫學中心、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14個省級醫療中心正在建設,有的已經建成并提供優質診療。截至2024年年底,超過90%的居民15分鐘內能到達最近的醫療服務點。
——促進分級診療,提升醫療服務連續性。推動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完善首診負責制,建立完善遠程服務網絡,促進化驗檢查結果互認。截至今年8月,338個地市(州、盟)互認醫學檢查化學項目超過200項。2024年,全國雙向轉診的醫療人次數達3600萬,比2020年增加了46%。
——衛生服務人力資源不斷擴增,推進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衛生服務人員達1578萬;87%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5500多家醫院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83%的三級公立醫院開展日間手術服務;互聯網醫院發展到3756所,2024年診療人次達1.3億。
——積極完善生育支持體系,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相繼出臺延長產假、加強孕育服務,實施育兒支出個人所得稅抵扣,逐步推行學前免費教育等一系列綜合性生育支持政策舉措。2025年,推行建立育兒補貼制度。
更多患者用上國產藥物和醫療裝備
“十四五”期間,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郭燕紅表示,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的取得,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國產藥物和醫療裝備。
在新藥和疫苗研發方面,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的第二位,多款國產創新藥陸續獲批上市,填補了相應領域國產創新藥的空白。
在醫療器械和設備創新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光子計數CT分辨率更高、掃描速度更快、輻射劑量大大降低;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軟組織手術機器人大幅提高了手術精準度;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人工心臟、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設備等產品,均實現自主化研發并投入臨床應用。
在產出高水平疾病防治中國方案方面,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開展的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療法研究,使得難治性、免疫耐藥型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有效率從原來的13%提升到44%,取得國際上該領域的最佳療效;支持以“患者為中心”重構和優化急診腦卒中診療流程方案,使得患者從進入醫院到接受溶栓治療的平均時間由原來的60分鐘縮短至30分鐘以內;開展的系統性紅斑狼瘡重要臟器損害診療體系研究,創建了個體化診治的“中國范式”,并步入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醫藥領域,科技創新賦能質量提升的成效也日趨顯著。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局長余艷紅介紹,中醫藥領域已建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同時,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也得以組建,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一級注冊平臺,拓寬了中藥質量評價和研發創新的途徑及機制。自2021年以來,已有57個中藥新藥獲批上市,包括27個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中藥新藥研發進程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