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更好地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國內多個城市開始試點“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所謂“老幼共托”,是指養老設施與育幼設施在空間上緊鄰設置,通過有組織或自發性代際交流活動,促進老幼群體間互利、融合。
“十四五”規劃設置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專章,明確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提出健全嬰幼兒發展政策、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等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當養老與托育需求疊加,如何找到兼顧兩者的解決方案?“老幼共托”能否發揮“1+1>2”的作用?
——————————
“我現在挺忙的,一點空閑時間都沒有。”一見面,住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石羊街道錦城社區綜合體內的87歲的艾奶奶,就熱情地拉著記者走進自己房間。靠窗位置擺著一張大桌子,上面整整齊齊疊放著她已完成的水彩畫作品;桌子中間放置著一幅畫到一半的作品,艾奶奶對花瓣顏色不太滿意,正在反復修改。
艾奶奶住在錦城社區綜合體四樓的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這里設有57張養老床位,80%的入住老人來自周邊社區,實現養老“不離社區不離家”。三樓則是“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托育園,有60多名0歲-3歲嬰幼兒。樓上養老,樓下托育,一個屋檐集合成“一老一小”服務功能體,對打造老幼共托模式進行創新探索。
在成都,這樣的社區綜合體不止一家。“老幼共托”新模式將“一老一小”服務整合,搭建起代際交流的橋梁,同時匯聚多方支持,為破解老幼照護難題帶來新思路。
卸下年輕人身上“兩副擔子”
退休后,只要沒有其他安排,60歲的周潔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來到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陪伴父母,“開車10分鐘左右就能到”。
周潔說,她們姐妹決定將父母送到專業養老機構,主要是看重這里的護理服務。之前,她們曾請保姆在家照顧父母兩年。但阿姨并不具備專業護理能力。逢年過節保姆需要回家時,姐妹倆同時照顧兩位老人,難免感到力不從心。
而今周潔父母住在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護理365天全天候不間斷,且十分細致專業。此前周潔的父親股骨骨折,在這里得到護理康復;還有一次,老人不慎摔跤后出現褥瘡,也恢復得很好。
“您在這里會感到孤獨嗎?”聽到記者的問題,艾奶奶有些驚訝:“怎么會呢?”在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老人們像學生一樣有“課程表”,上午養生休閑,下午參加讀書會、繪畫、棋牌游戲、手工課、康健訓練……生活規律又豐富。“太充實了,我都沒時間睡懶覺了。”艾奶奶笑著說。
艾奶奶是這里入住的第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她就搬到了這里,住處離女兒家很近,步行就能到達。“老人和小孩都是年輕人身上的擔子,我也想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艾奶奶的女兒是老師,女婿是建筑師,外孫從事建筑行業,一家三口格外忙碌。“我退休前也很忙,所以特別能體諒兒孫們的不容易。”
走進三樓的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粉紅色調的走廊映入眼簾,充滿童趣的小動物造型桌椅與益智玩具錯落擺放。整個空間洋溢著溫馨舒適的氛圍。
這家托育園根據嬰幼兒年齡劃分為3種班型:乳兒班接收1歲以下嬰兒,托小班接收1歲-2歲幼兒,托大班面向2歲-3歲幼兒。
胡園長介紹,園區共設計85個托位,目前基本處于滿員狀態。園里最小的寶寶僅6個月大,是媽媽休完產假后直接送來的。“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這兒很常見。”她補充道。
胡園長表示,成都市高新區有很多“年輕社區”,0歲-3歲嬰幼兒托育問題困擾著不少年輕父母。她記得,一天深夜,一位全職媽媽給她發微信求助:“不行,我實在無法忍受了,我需要盡快把孩子送過來。”這位媽媽傾訴,長期獨自帶娃讓她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時常感到疲憊。
把孩子送托之后,這位媽媽經常跟胡園長感嘆“太值了”。如今她兼職做財務等多項工作,時間安排靈活,既能獲得收入,又能兼顧接送孩子。
讓老幼融在一起、樂在一起
走進成都市溫江區柳城街道魚鳧路社區黑籽兒普惠老幼融合園,左側是適老化設計的老年人活動區域,可為長者提供日托、助餐、居家上門等多元化服務;右側是適幼化設計的托幼區域,針對0歲-3歲嬰幼兒提供專業托育照護、早期潛能開發及科學育兒指導服務。
這個老幼融合園于今年2月投運。據負責人牟笑葦介紹,此前,他們對所服務的柳城街道開展長期調研了解到,“此地是溫江區規模最大的街道,下轄19個社區,老年人口占比超15%,獨居老人數量較多。”調研結果顯示,無論是養老需求還是托育需求,柳城街道居民都十分迫切。
柳城街道一位年輕人表示,他和愛人都要上班,既擔心老人在家無聊,又掛念孩子的安全,尤其怕老人帶娃時發生意外。自從把老人和孩子一起送到老幼融合園后,老人有了同齡人陪伴解悶,孩子也能得到專業人員照看。“下午下班了,老人就帶著孩子一起回家。老人輕松快樂,我們上班也更安心。”
“我們不只是把養老和托育放在同一個空間,更通過服務實現老幼融合。兩者的互動不是孤立或單一的,而是可持續的。”牟笑葦說,融合園會定期開展“老幼共融、代際互動”系列活動,比如讓老人和幼兒一起做手工,邀請老人為幼兒講述故事等。這樣既能提升老人的價值感,也能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普通的托育園和養老機構,大多只針對“老”“幼”提供基礎生活服務。而“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將“一老一小”聯結起來,讓兩個群體相互陪伴,讓老幼融在一起、樂在一起。
周潔的母親因患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認不出丈夫和女兒,平時見到他們反應平淡,“但一見到我的小孫女,她就特別高興”。
“老年人對小朋友懷有好奇與喜愛之情,小朋友的出現,會帶來一股充滿活力的新鮮氣息。”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湯院長說,老幼之間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哪怕孩子只是路過時主動牽了老人的手,或是送他們一個小禮物,老人們都會感到格外幸福。
牟笑葦認為,老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大有裨益。代際間的知識共享、情感交融與文化傳承,會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內心注入精神力量。
“這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生日。”今年4月,在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集體生日會上,艾奶奶感慨道。當時,三樓托育園的小朋友,還有成都市龍祥路小學的六年級學生,都聚到一起為老人們祝賀生日。“這一次來的人最多,最熱鬧。”她開心地說。
“活到我們這個歲數,年事已高。”艾奶奶說,每當看到像春苗般蓬勃生長的孩子們,總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力,“我們的國家也是這樣,一代代年輕人接過接力棒,永遠充滿朝氣。這么一想,心里又有了奔頭。”
多方合力撐起“普惠”藍天
天氣晴好時,咿薇托育嬰幼兒之家的胡園長和工作人員帶領小朋友下樓,到戶外公共設施區域玩耍。今福蓉·高新長者之家的老年人也會來到這里。這部分空間由老幼群體共享。此外,兩個機構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聯歡活動。“朝陽”與“夕陽”雙齡共養,既有各自獨立的活動空間,又有可供互動的共享區域,實現了養老與托育在居住空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資源共享與有機結合。
梁祿蓮是黑籽兒普惠老幼融合園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社區服務的受益者。當初得知家門口要開辦社區托育機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帶孩子來體驗,沒想到解決了自家的照護難題,她自己也從全職媽媽變成這里的一位托育師。“我真切感受到社區服務的溫暖。”她今年剛生下三孩,社區服務對她而言格外重要。
據介紹,黑籽兒教育原本是專注嬰幼兒早教托育的專業機構,如今在原有托育業務基礎上拓展了養老服務,轉型探索“老幼共托”模式。
在全國范圍內,類似的嘗試正在不斷出現。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養老托育相關企業1.24萬家,近10年相關企業注冊量持續增長:2024年全年新注冊3218家,同比增長18.57%;今年前8個月新注冊2273家,同比增長14.74%。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老幼共托”相關服務設施建設的地方,都有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和保障,為凝聚多方合力創造有利條件。
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文件,重慶高新區近年來積極擴大普惠性服務供給,通過提供場地、減免租金、人才培養、財政補貼等方式,加大對社會力量發展普惠養老托育服務的支持力度;同時實施普惠養老托育專項行動,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引導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一批普惠性養老服務機構與托育服務機構,切實滿足普通收入家庭的需求。
牟笑葦感慨,黑籽兒普惠老幼融合園能順利落地,離不開柳城街道與社區的鼎力支持。在服務場地緊張的情況下,魚鳧路社區特意將屬于社區的集體經濟鋪面騰退出來,供融合園使用;社區聯合社投入近百萬元入股經營。“社區出資建設場地,在硬件上為我們打下了基礎,降低了前期運營成本。”牟笑葦說,正因如此,老幼融合園才能以普惠的價格為居民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