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老年人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園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用餐。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探索“機構+社區+居家”的養老服務模式,引入專業服務機構參與運營,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在社區為老人提供長期照護、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多種養老服務,提升居民晚年生活品質。新華社記者 劉 續攝
">10月28日,老年人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園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用餐。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探索“機構+社區+居家”的養老服務模式,引入專業服務機構參與運營,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在社區為老人提供長期照護、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多種養老服務,提升居民晚年生活品質。
新華社記者 劉 續攝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在此背景下,科技被視為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關鍵力量。它將如何重塑老年生活?備受關注的“機器人養老”是否可行?
近日,在貝殼公益與《人物》雜志聯合舉辦的銀齡生活主題沙龍上,多位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照護不僅需要愛心,專業技能也不可或缺
問:隨著時代變化,家庭內的照護群體有哪些變化?他們面臨哪些現實困難?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孫曉紅:如今,家庭照護者普遍面臨三重壓力:在打拼事業的同時,還需承擔贍養父母和撫育子女的雙重責任。此外,隨著人越來越長壽,“年輕老人”照護“年老老人”現象會越來越普遍。門診中,我們常看到白發人推著輪椅,上面坐著更年邁的老人。
照護者承受的不僅是體力消耗,更有沉重的心理壓力。在門診,我經常遇到五六十歲的人因為消化問題來就診,但檢查下來卻找不到具體病因。深入了解發現,很多人是因為長期照顧高齡父母,身心長期透支導致的。必須承認,照顧老人與照顧嬰兒完全不同。無論照護者如何盡心盡力,面對的往往是老人日漸衰弱的現實,其間飽含著難以言說的無力感。同時,老人因身體不適而發出的反復呻吟與嘆氣,也會消耗照護者的心力,讓他們難以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需要強調的是,照護不能僅靠愛心,專業技能同樣不可或缺。有的家庭雖有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一位老人,但送到醫院時,老人卻嚴重營養不良,還長了褥瘡。家屬很困惑:“我們每天都在照顧,為什么還會這樣?”這也說明,我們需要培養能夠照護老人的、有技能的專業群體。
以吞咽困難為例,這不只是腦卒中后的癥狀,也常見于因肌力衰退而飲水嗆咳的普通老人。嗆咳會引發吸入性肺炎,若照護者喂養方式不當,即使食物做得再精細,也可能造成危險。實踐中,接受過專業指導的家庭,能及時識別預警信號,讓老人轉危為安;而缺乏專業支持的,往往送到醫院時已來不及了。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照護老人不僅要關注老人本身,也要關心照護者的健康與技能培訓。
問:當前,專業照護隊伍的建設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短板?
孫曉紅:這樣的專業隊伍正在逐步建設中。北京一些優質的養老社區,有的已經初步組建了專門服務老人的團隊,也和老年醫學科有合作。他們不僅能陪老人聊天、幫忙打掃衛生,更希望解決老人的一些實際健康問題。比如老人出現吞咽困難,或者大小便不通暢這些情況,專門去醫院很不方便,但團隊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們就在這些具體細節上,給他們做專業的指導。對于有醫療需求的高齡長者,我們倡導綜合評估、整合照護。例如,當長者來老年科門診就診時,我們不僅關注其具體疾病,還會全面評估其身體功能、心理狀態和認知能力等多方面情況,特別是會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梳理整合,以最大限度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我們還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體系。例如,通過居委會、社區等渠道,動員剛退休、有學習能力的低齡老人組建志愿隊伍,既照顧更高齡的老人,也為自己的未來積累照護資源。關鍵是把社區網絡搭建起來,不能等到老人健康狀況惡化才送醫治療——那已是最后的補救措施。在入院之前,我們能做的預防和干預工作非常多。目前,國家層面從醫療衛生到民政系統,都出臺制定了很多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
科技發展為老年健康帶來新的可能
問:許多人關心,科技進步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發展,會給養老帶來哪些改變?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從社會層面看,我們可以借助AI技術來推動養老服務和老年健康領域的進步。AI目前主要探索4個方向,也就是所謂的“四個世界”:
一是語言世界。通過大語言模型,AI擴展了人類使用語言的能力,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
二是視覺世界。AI可以生成圖像、電影片段,還能用于醫學影像分析,比如通過熱圖快速標注癌細胞,視覺能力十分強大。
三是物理世界。這主要體現在機器人、無人機等實體設備上,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最后是AI的生物學世界。AI正在助力新藥研發,例如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就有不少突破來自這個領域。
我特別希望中國的科技企業能加大投入,不只把AI局限在語言層面,而應更深入地拓展到物理、視覺和生物學世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目前我最期待也最寄予厚望的,是AI在藥物發現方面的突破。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目前仍缺乏有效藥物,一個重要原因是藥企投入不足。如果AI能加速新藥研發,將給廣大認知障礙患者帶來希望。此外,AI在遠程醫療、健康信息整合等方面也能發揮實際作用,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早日實現的。
第二點與景軍老師提到的“語言世界”和“視覺世界”相關。目前人工智能以大模型為主要發展方向,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個可能應用是“陪伴”——通過語言或視頻與老人交流,緩解他們的孤獨,或在子女無法常在身邊時提供一定慰藉。但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大模型目前仍不完善,可能產生錯誤信息或過度迎合,進而對老人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這方面既有潛力,也有可見的風險。
第三點是關于“物理世界”的AI應用。我對此不太樂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承擔照護工作中臟活、累活的具身智能,比如處理大小便、洗澡、喂飯等,但目前的機器人技術離這一目標還非常遙遠。盡管很多80后、90后期待未來靠機器人養老,我認為這在當前仍是一種幻想。根據莫拉維克悖論,AI在認知和語言方面進步迅速,但在物理世界的動作能力上,甚至還不如3歲孩子。因此,我對此沒有太高期待。
景軍:外骨骼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后,已經比早期機械式外骨骼靈敏許多。
胡泳:這里的關鍵在于,我們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對老年人來說,“失能”與“不失能”之間的生活質量差距巨大。因此,最迫切的是解決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外骨骼這類技術當然有幫助,不僅適用于老年人,中年人也可以使用,比如輔助爬山或行走,但它更多是增強活動能力,而非替代人工照護。
景軍:是的,有了外骨骼這類設備,照護者在協助老人起身時會省力很多,也能有效避免腰部損傷。從微觀層面看,科技的發展為老年健康帶來了一些新的可能。
問:從臨床角度,您對科技在照護中的應用怎么看?
孫曉紅:將先進科技應用于老年人照護,前景廣闊。比如針對臥床老人,可以借助機械手等輔助設備來減輕照護者的負擔。要知道,一位完全失能老人的全身重量都壓在照護者身上,長期下來誰都難以承受。借助科技外力,同時教會照護者正確發力、善用巧勁,這些是可以實現的。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輔助設備,未來也會越來越完善。比如在家助浴,對很多老人來說,洗澡、吃飯確實會成為難題,科技進步將有助于解決這些實際困難。
多元養老系統亟待構建
問:每個年輕人都曾是、正是、將是所愛之人的照護者。景老師和胡老師都有過照護家人的經歷,當時你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景軍:胡泳老師提到對技術不要期待過高,這個提醒是非常對的。因為到最后的關頭,什么都沒有真人管用。我母親臨終前,我們花3萬元買了臺呼吸機,結果噪音大、操作難,反而讓全家人都無法休息。在生命最后的時刻,考驗的是人的良心、美德,有沒有愛母之心、愛父之心——這些傳統倫理在生命最后階段會完全顯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算是具備照護能力:經濟上沒有太大壓力,人力上也相對充足,家里有7個人能幫忙,再請一名小時工,總共8個。可即便這樣,在照顧我母親最后那四五天里,家里7個人累倒了5個,根本撐不住。這時候才深刻意識到,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專業、可靠的照護團隊。
過去5年,我們收集了國內300多份臨終照護案例,發現因長期照護導致精神崩潰的不在少數。如今,隨著不生育家庭、失獨家庭和無子女群體的增多,單靠家庭承擔養老責任已不現實。我們必須打破傳統觀念,構建一個融合家庭、社會、公益與個人力量的多元養老系統,否則現在的家庭,尤其是單親和小型家庭,將難以應對當前與未來的養老壓力。
胡泳:科技發展確實可能一日千里,某類機器人不成熟,不代表其他類型發展得不好。但我之所以強調這個觀點,是出于一種深切的擔憂:如果我們現在就將所有期望寄托于機器人,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認為照護將越來越與“人”無關,而只關乎機器。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社會的照護體系,關鍵在于建設基礎設施。這既包括硬件層面,比如更好的醫院、更多的養老院,以擴大專業照護的覆蓋比例。但基礎設施的另一核心要素,是“人”。我們的護理隊伍從何而來?當家庭照護難以為繼,責任轉向社會,社會同樣需要有人承擔。即便在家庭內部,許多人也會聘請保姆或護理工。我們應當禮贊那些進入家庭提供照護的千百萬工作者——他們大多是女性,包括保姆、小時工和護理工。無論是在家庭還是未來的社會照護體系中,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這不是單靠人工智能就能解決的。我認為,應呼吁更多男性加入這一行業。
舉個例子。之前我給父母洗澡,每次洗完我都大汗淋漓,像打了一場硬仗。我母親本身有殘疾,挪動尤為困難。后來,我發現有專業的助浴服務,就下了單。助浴公司派了兩位小伙子上門,他們一邊洗,一邊和老人說說笑笑,非常有耐心。為什么是兩位小伙子?因為挪動老人需要體力,普通人單獨操作很容易受傷——正如孫曉紅醫生所說,老人全身的重量壓下來,照護者受傷風險很大。所以說,無論是家庭照護還是社會照護,都需要大量的人,甚至大量的男人。
讀者留言
《人物》與貝殼公益共同打造的《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社區銀齡生活觀察報告》發布后,引發廣泛共鳴。我們摘選了部分網友的留言,以饗讀者:
怎么能說老呢,60歲正是闖的年紀。
——網友“亮堂堂”
可能大多數人面對老人都很難有面對小孩子一樣的心情和耐心,但還是希望老人能夠多被善待一些。
——網友“oxygen”
老人在努力,社會也得同頻。
——網友“子瑜”
除了城市的養老,希望農村養老也能得到同樣的關注。
——網友“春水”
只要我愿意,66開始學芭蕾又怎么了?
——網友“韋律”
人生的午后,我要精彩地活著,而不是賴活著。
——網友“一棵樹”
我們是要學會“教育”父母的,帶著他們一起跟住時代。
——網友“遇故人”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吸收新思想,會延緩大腦的衰老。
——網友“云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