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本報北京電(記者王美華)今年8月7日是立秋節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倩倩介紹,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開端,它標志著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轉折。立秋后,晝夜溫差增大,空氣濕度下降,“秋燥”成為主要致病邪氣。燥邪最易傷及肺系,養生關鍵在于養陰潤燥、斂陽護肺。
立秋時節,隨著“陽消陰長”的氣候特征愈發明顯,人體容易出現干咳少痰、鼻咽干燥、皮膚皸裂等不適。李倩倩提醒,此時若養護不當,肺系功能易受影響,還可能因夏季貪涼留下的脾胃虛寒問題,引發腹瀉腹痛等狀況。同時,立秋也是順應“秋收”之氣、調整身心狀態的重要節點,合理安排飲食起居,有助于提升秋季身體抵抗力。
立秋如何做好養生?“起居上要遵循《黃帝內經》的‘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原則,順應秋收之氣。”李倩倩建議,可在亥時(21—23點)就寢,卯時(5—7點)起床,規律的睡眠節律能增強身體抵抗燥邪的能力;飲食上宜滋陰潤燥,日常可多吃秋梨、百合、山藥、杏仁等食材,它們分別有生津潤燥、養陰清心、補肺脾腎、潤腸通便的作用。同時要注意慎食生姜、花椒等辛溫發散之品,以免耗傷津液;減少烤炸食物的攝入,防止助燥生熱。立秋后,燥邪犯肺者可飲用玄麥甘桔飲(玄參10克、麥冬10克、桔梗6克),或在肺俞穴敷貼含麥冬、沙參的養陰潤肺膏;脾胃虛寒者可嘗試隔姜灸神闕穴,可配合茯苓山藥粥(茯苓15克、山藥30克、粳米50克)食療調理。
運動與情志調節同樣不可忽視。李倩倩表示,可練習中醫呼吸吐納功法六字訣中的“呬”字訣,晨起面向西方練習,配合擴胸運動以宣發肺氣;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導引術也很適合,運動強度以“形勞而不倦”為度。情緒上,秋季易生愁思,可通過正念冥想調節,避免不良情緒傷及肺志。此外,“秋凍”需遵循漸進性原則,氣溫高于15攝氏度時緩慢減衣,24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8攝氏度需及時添衣,同時重點保護大椎穴(第七頸椎)、神闕穴(肚臍)、涌泉穴(足底),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注意頸部保暖,避免血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