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潘旭濤">制圖:潘旭濤
隨著氣溫降低,中國北方地區陸續進入供暖季。冬季供暖涉及千家萬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連日來,“供暖”在互聯網上成為熱點話題。網友們曬出自家供暖情況,熱議供暖背后的“民生溫度”。
新能源供熱,節能省成本
據央視網報道,山東省平原縣地熱資源豐富,為降低能耗、實現高質量發展,今年當地首次啟用了清潔熱源替代項目,從地下抽取地熱水,借助其熱量供暖。
平原縣委副書記、縣長齊強說:“往年,我們主要靠燃煤供暖,如果想提前供暖,成本和能耗壓力都非常大。但是今年我們啟動了地熱清潔能源替代工程,相比傳統的燃煤供暖能節省成本,這讓提前供暖有了更大的底氣,既溫暖了百姓家,也沒給財政造成更大的壓力。”
地熱能源站是整個清潔熱源項目的樞紐。地熱水從地下1500米抽上來,要先在地熱能源站提取熱量,再用這些熱量加熱自來水,然后把加熱好的水通過管道送到居民家實現供暖。往百姓家送水的出水口溫度高低,直接決定了居民家里暖不暖。
“智慧中樞”,實現精準調度
據人民網報道,在北京熱力生產調度與監控中心,工作人員緊盯數字可視化大屏,城市供熱監測數據及熱網運行狀態“一覽無余”。這里是首都供熱系統的“神經中樞”。
北京熱力生產調度與監控中心主任梁言凱介紹,今年供熱季,北京熱力智能指揮系統實現智慧監測、調度管理等9個核心模塊上線運行,為調度決策提供全方位數字化支撐,實現從“經驗預判”到“數據精算”的轉變。
基于精準預測,該系統可自動生成日前供熱計劃與日內實時調整計劃,并聯動熱源廠、泵站等設備自動調整運行參數,實現熱網運行動態優化。梁言凱說,今年供熱季還首次實現供熱指標“每半小時一調度”,每日設置48個節點精準調控,全力守護市民冬日溫暖。
“冬病夏治”,排查設備隱患
據經濟日報客戶端報道,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甘肅建投城市運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建工大院供熱站,司爐工張愛平正在檢修供暖設備。自10月15日上水打壓以來,他和同事們24小時值守,維修解決住戶的“溫暖”問題。
“我們已完成85個天然氣集中供熱站點、166個熱電聯產換熱站點及654千米供熱管網的檢查維護工作,確保供熱效率和安全水平。”七里河區住建局工作人員陳永紅介紹,從7月份開始督促推進轄區各供熱單位做好供熱設施設備的夏季檢維修和“冬病夏治”工作,排查設施設備隱患問題,對隱患進行甄別分類,全面開展檢查維修。
11月1日,蘭州正式開始供暖。蘭州市建立了安全生產與應急機制,檢查供熱單位的智能監控平臺、24小時值班制度以及針對管網泄漏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與演練情況。
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11月1日,遼寧省迎來全面開栓供熱。“屋里前幾天就熱起來了,今年溫度還不錯。”11月1日上午,家住沈陽市渾南區的市民李女士說,她家屋內的溫度計顯示超過20攝氏度。
在位于鐵嶺市銀興社區的傳輸局家屬樓,一樓的供熱主管道上安裝了物聯網平衡閥。這是當地為解決部分“孤島戶”家中不熱的問題所嘗試的積極探索。
“以往部分頂樓、邊戶等‘孤島戶’,因管網水力失衡可能導致暖氣不熱。”鐵嶺天信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物聯網平衡閥能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流量、溫度數據,工作人員就可以利用智能化調控系統,對室溫偏低的小區提高二次網回水溫度,實現精準補償。
清單化管理,及時排除故障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為確保管網暢通無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組建了3支應急搶修隊,24小時待命處置突發情況。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施工人員更換腐蝕管道9處、故障閥門20個,并對全部管網實施保溫加固。
“我家暖氣片有點響聲,能來看看嗎?”10月22日一早,輪臺縣西苑小區居民李女士撥通供熱服務熱線后,維修人員不到半小時便上門排除了故障。這樣的高效響應,得益于輪臺縣推行的“清單化管理、閉環式處置”機制。
供暖期間,專項督查組每日調度供熱數據,不定期抽查站點運行情況,對服務推諉、供熱不達標的企業嚴肅追責。群眾可通過12345政務服務平臺實時反饋問題,所有訴求均限時辦結、全程跟蹤。
“要讓群眾不僅身暖,更要心暖。”輪臺縣住建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楊振表示,供熱保障既考驗城市治理能力,也體現為民服務的初心。
“屋里熱了,心里也暖乎乎”
網友“多夢錦鯉”說:“我家的暖氣已經溫乎了,溫暖‘提前送達’。”
網友“攔不住”說:“今天聽到暖氣片里嘩嘩的水聲,太好了。”
網友“眾星捧月”說:“一進家門,暖意融融,這感覺真好。”
網友“本人話不多”說:“我們小區用上了核能供暖,夠‘硬核’!”
網友“土豆泥”說:“剛開始家里暖氣不熱,維修師傅上門發現是‘氣阻’問題,很快修好了。”
網友“夢夢”說:“屋里熱了,心里也暖乎乎。”
網友“大志”說:“供暖有‘熱度’,民生有‘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