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培育出新型“全腦”類器官
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張佳欣)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培育出一種新型“全腦”類器官,不僅包含多個腦區的神經組織,還具有初步的血管結構。這項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雜志上,展示了首次將各個腦區組織成功整合為一個統一運作的類器官。該突破有望為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等復雜神經精神疾病的研究開辟
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張佳欣)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培育出一種新型“全腦”類器官,不僅包含多個腦區的神經組織,還具有初步的血管結構。這項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雜志上,展示了首次將各個腦區組織成功整合為一個統一運作的類器官。該突破有望為自閉癥、精神分裂癥等復雜神經精神疾病的研究開辟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陸成寬)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套高效組合技術策略,首次同時克服了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過程中面臨的兩大表觀遺傳障礙,創下了當前小鼠體細胞克隆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為哺乳動物高效體
我們通常用生日來計算年齡,認為“今年多大”是一個從出生那天開始累積的數字。但有些人年紀輕輕已頻頻健忘、體力差、病痛多;而有些人年過花甲,卻思維敏捷、精神好、行動利落。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此前曾發現,我們的身體不止有一個年齡,而是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物年齡”。這項指標,或許比生日更能預測我們的健康,
科技日報北京7月2日電 (記者張佳欣)美國杜克大學、哈佛大學與新西蘭奧塔哥大學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衰老》雜志發表論文,公布了一項基于腦部掃描圖像的新工具,其不僅能在中年階段判斷一個人是否“加速衰老”,還能預測他未來罹患癡呆、心血管疾病、肺病甚至早逝的風險,有望成為健康風險預警和干預的新手段。為更精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兩個司機看到同樣的擁堵路況,一個猛踩油門沖進去,另一個卻小心翼翼地剎車避讓?其實在他們做出動作之前,大腦早已悄悄作了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就像一場精密排演的舞臺劇,有統一的“劇本”,由數十億個腦細胞“演員”共同演繹完成。一項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揭
挪威科技大學科學家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版》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每日步行超過100分鐘,可將慢性腰痛風險降低23%。作為困擾各年齡層的常見病,腰痛已成為全球致殘主因之一。相較于其他運動方式,步行具有普適性強、成本低廉的特點。盡管現行健康指南建議通過運動緩解慢性腰痛,但一直缺乏具體的步行時長與強
【瞧!我們的前沿科技】 本報北京6月11日電(記者晉浩天)想象一下,當機器人拿起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時,它也能像人類一樣,根據重量和觸感微妙地調整手指的位置和力度——這種只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如今被中國科學家團隊變為現實。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在忙碌的工作中,你是否常有這樣的時刻:一天高強度腦力勞動后,傍晚時分大腦仿佛宕機了,反應變慢,只想放空?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始終在運轉的工廠,連續工作會堆積“垃圾”,也就是代謝廢物。如果這些垃圾清不出去,就可能成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茖W家早就知道,大
本報北京5月28日電(記者晉浩天 通訊員龐卓婉)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鵬教授課題組與王初教授課題組通過持續深入合作,研發出融合“機器學習與生物正交剪切反應”的蛋白質活體激活技術,實現了“鄰近脫籠”策略從活細胞向活體動物的突破。相關成果日前以《機器學習助力的蛋白質活體
科技日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西班牙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利用全新技術追蹤了血液干細胞DNA上化學標簽的變化,結果顯示,從50歲開始,人體血細胞將由少數干細胞克隆主導生成,免疫系統逐漸失去彈性,易被疾病“突破防線”。年輕時,人體有5萬到20萬個活躍的血液干細胞。
由美國猶他大學健康中心、華盛頓大學、PacBio公司及其他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多種DNA測序技術,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跨代遺傳變化圖譜。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某些部分的變化速度遠超之前的認知,為深入探究人類疾病與進化的根源提供了新視角。該研究成果23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通過比較父母
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學習新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新的工作任務、最新流行歌曲的歌詞,還是前往商場的新路線,我們的大腦都在不斷地適應和吸收這些信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如何在我們大腦中發生的呢?想象一下,你的大腦就像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宇宙網絡,由數萬億個突觸(即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組成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名為體積DNA顯微鏡的革命性成像技術。該技術可“從內到外”繪制生命3D圖,科學家通過標記和追蹤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構建出復雜的遺傳物質3D圖,進而提供前所未有的生物體內視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傳統的基因測序方法雖能揭示樣本中豐富的遺傳信息
本報北京3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記者今天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北京2024年醫藥健康產業整體規模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8.7%,成為全國首個醫藥健康產業破萬億的城市。醫藥健康產業是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2018年至今,北京已接續實施三輪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
在發表于最新一期《細胞報告醫學》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威斯康辛州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通用型生命管道”——利用干細胞來源的動脈內皮細胞(AEC)開發出的新型小直徑血管移植物。這一成果對推進生物工程研究和血管手術領域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血管被稱為人體“生命管道”
本報北京3月2日電(記者晉浩天)如果把胚胎發育比作一場生命發展的“超級工程”,細胞分化便是其中最精妙的“施工藍圖”。如何讀懂這張決定細胞成長的“圖紙”?北京大學何愛彬團隊給出了全新答案——他們通過開發全新技術,繪制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譜系“導航圖”,首次在單細胞層面解析了小鼠從受精卵到囊胚階段的全景組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日本大阪大學團隊發現,接頭蛋白復合物2α1亞基(AP2A1)能讓細胞在年輕和衰老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意味著在逆轉細胞衰老研究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期《細胞信號》雜志。隨著年齡增長,衰老細胞會在人體的多個器官內不斷累積。這些細胞不僅體積明顯大于年輕細胞,其內部的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首次確定了與說話意圖相關的額葉以外的特定腦區——顳葉和頂葉皮層。這一發現為未來使用腦機接口(BCI)治療布羅卡氏失語癥開辟了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13日的《神經工程學雜志》上。當一個看到一只貓時,心里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但“貓”這個詞卻愣是卡在嘴邊,說不出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英國《自然》網站12日報道,來自瑞士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簡便的血液檢測方法,能夠在胰腺癌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前,將其檢測出來。這種方法可用于常規篩查,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相關論文發表于12日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雜志。胰腺
【醫界觀察】 醫師科學家是兼具臨床診療技能與科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對推動醫學診斷技術、治療方法和醫學科學整體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國外對醫師科學家的培養體系、成長路徑和現實挑戰已有系統性的研究和實踐探索,而這一職業身份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關于其培養模式與職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尚不充分。2024年3月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繪制出了迄今最完整、最詳細的腎功能遺傳圖譜,發現1000多個基因有望成為腎病治療標靶。這些成果為腎臟疾病的預防、精確診斷以及治療提供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研究團隊表示,腎功能障礙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通過逐一研究近1000個人類腎臟樣本和數十萬個
無論是在普通的廚房里,還是在充滿好奇心和創新精神的實驗室中,熱愛烹飪和富有鉆研精神的人們,都可能會對一顆平凡無奇的雞蛋無可奈何——因為找不到一種簡單方式,能讓每一顆雞蛋都達到完美的熟度,同時保留更多的營養成分。煮雞蛋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并不容易做到最好。一直以來,幾乎沒有人憑借傳統“硬煮法”烹飪
意大利熱那亞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和英國羅漢普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對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庫中百年來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顯示,百年來男性身高和體重的增速是女性的兩倍。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生物學快報》雜志。此前的研究表明,許多物種的雄性和雌性在體型上存在差異。對于很多物種來說,由于爭奪配偶或雌
女性天生擁有兩條X染色體,一條遺傳自母親,一條遺傳自父親。不過,為了確保基因表達的平衡,女性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會隨機遺傳其中一條X染色體,另一條則會關閉或失活。照理來說,X染色體要么來自爸爸,要么來自媽媽,這種隨機性應該很公平,但實際上,其背后卻上演著一場場激烈的“表達權拉鋸戰”,其輸贏可能影響人的一
科技日報北京1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冰島基因解碼公司科學家完成了一項重要研究。他們繪制了一份人類基因組完整改組圖譜,即詳盡的人類DNA在生殖過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圖。這項研究深化了人們對遺傳多樣性的理解,是25年來科學家探索人類基因組中新生多樣性產生機制,以及與健康和疾病關聯研究的延續。相關成果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