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人群逐漸年輕化,社交平臺上,“養生食譜、中醫養生、節氣養生”等話題討論踴躍。當代年輕人將“以食為補”視為養生核心,通過傳統煲湯、養生茶滋補身心;在運動健身方面,既推崇“古法健身”的傳統養生底蘊,也追求“碎片化微運動”適配快節奏生活。
國民健康素養指數提高 養生需求向多元領域延伸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16-2023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指數從11.58%提升至29.70%,反映出居民對健康知識、理念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顯著提高。居民更關注自身健康,進而催生對養生知識、方法的需求,如科學飲食、運動保健等方面,以維持和促進健康。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國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及影響研究顯示,居民對健康的關注已涵蓋身體外在(體重、體型、皮膚狀態等)、心理(心理健康、情緒管理等)及身體內在機能(免疫力、貧血調理等)多維度,體現出對全面健康的系統性追求。這一趨勢正推動養生需求從單一的身體養護,向心理調節、機能調養、外在管理協同發展的多元養生領域延伸。
數據平臺集瓜綜合短視頻平臺等社媒平臺信息顯示,“養生”相關社媒聲量與互動量走勢呈現明顯波動。近三年來,聲量與互動量的差距不斷縮小,人們開始更積極參與討論。到 2025 年,互動量成功反超聲量,養生人士不再僅滿足于接收信息,更樂于互動分享。而養生也成為社媒平臺熱門且用戶深度參與的話題。
以食為補蹲湯搭子 袋裝茶口袋零食流行
年輕人養生呈現出“以食為補”的核心特征,飲食調理在其養生行為中占據絕對主導。其中,煲湯尤為重要,每個季節年輕人都在蹲“湯搭子”。春潤燥、夏解暑、秋滋補、冬驅寒,他們遵循季節規律,通過選擇不同食材和烹飪方式進行飲食調養,且對于煲湯重視排序依次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傳統煲湯文化“翻紅”的過程中,廣東靚湯C位出道——年輕人既追求藥食同源的養生功效,又注重對地域飲食文化的傳承。滋補湯、養胃湯、養顏湯的高熱度,則折射出這一群體對養生功效的需求期待,讓身體滋補“不打烊”。
近年來,“三伏天養生湯”熱度遞增,“冬病夏治”的理念完美被00后繼承。三伏天氣候特殊,人體易失水、脾胃功能受影響,養生湯可補水、補充營養、祛濕健脾。此外,不同階段身體需求不同,養生湯功效側重有別。
在養生茶方面,從2022年到2024年,枸杞茶、花茶、熬夜茶的熱度始終居高不下,紅棗茶聲量逐年上升,一些小眾養生茶,如沙棘茶、潤喉茶等,也有了自己的“粉絲”群體。
與此同時,袋裝配制茶成為當下年輕人養生茶新寵:以菊花、決明子、梔子、牛蒡根為主要配方的熬夜養肝茶,具有清肝火、降酶護肝、通便的功效;蘋果、黃芪、少量干紅棗煮制成的養生蘋果茶,可以補氣升陽,緩解久坐乏力,健脾祛濕以及增強免疫力……袋裝配制茶的便捷性契合快節奏生活,且依據不同需求精準配方,滿足年輕人個性化養生追求。
袋裝配制茶折射出“輕養生”概念的紅火。年輕群體對碎片化、場景化養生方式的高度接納,口袋零食也是輕養生的新選擇:既能果腹解饞,又能隨時隨地為身體“充能”。食用場景廣泛,比如辦公時用牛奶沖一杯種子循環粉,餐后來一塊茯苓八珍糕,睡眠前飲用酸棗仁茶……憑借“零負擔”“便攜包裝”設計,口袋零食實現了全天候養生滲透。
養生工具智能化 打造居所養生場
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年輕人將居所視作養生的重要基石。他們順應自然節氣調整起居習慣,夏季注重通風防潮,冬季則強調保暖潤燥,以此遵循自然規律,調節自律的生物鐘。早睡早起、定時運動成為日常,同時,智能工具如空氣凈化器、養生壺的加入,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讓科技成為健康的得力助手。居住空間因此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不僅是身體的棲息地,更是滋養心靈的“養生場”。
立夏養生黃金15天里,每天在巳時(9-11點)曬背,可促進維生素 D 合成、助鈣吸收,再喝一杯姜栆茶,溫暖睥胃,午時(11-13 點)氣血流注心經,靜坐冥想可寧心安神,順應陽氣盛極而斂,積益能量。2024年“節氣養生”話題互動量突破3億次,年輕人重新定義節氣文化,定時前往社交平臺“打卡”記錄,將二十四節氣打造成可分享的“健康生活指南”。
玻璃養生壺的流行,則是年輕人追求高品質養生生活的又一例證。近年來,玻璃養生壺熱度持續攀升,一系列國產品牌憑借功能創新和優質體驗脫穎而出。這些產品不僅注重高效萃取、靜音運行等特性,還兼顧材質安全,滿足了年輕人對便捷生活與品質養生的雙重追求。
在養生工具的選擇上,年輕人展現出了開放包容的態度。他們在擁抱智能電器的同時,也對自然實用的木質梳子、刮痧板等傳統工具青睞有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年輕人正以更加多元和靈活的方式,探索屬于自己的健康之路。
以古法健身打底 用碎片運動填縫
年輕人養生在運動健身方面呈現出“傳統智慧現代化,高效養生碎片化”的鮮明特征。他們既推崇“古法健身”的傳統養生底蘊,也追求“分鐘健康”(碎片化微運動)適配快節奏生活,同時通過“輕量化靜運動”(冥想、呼吸法)進行“情緒急救”和“能量修復”。
在古法健身方面,其拆解重塑形成的“分鐘級跟練魔法”圈粉眾多年輕用戶。不用買裝備、不挑場地時間,邊刷劇聽歌邊練,這種“不花錢還能掉肉”的快樂,使得八段錦、五禽戲等古法健身迅速走紅。記者查詢發現,社媒爆火的“古法健身”并非原版復刻,而是將中醫的“經絡拍打”和武術動作拆解成“5分鐘跟練”,用“升陽祛濕”的老智慧解決“久坐肥胖”的新毛病,成了年輕人對抗亞健康的“電子解藥”。
近兩年社媒平臺養生趨勢呈現“無界化快充”特征,人們通過5分鐘極簡運動,將傳統養生場景解構為“碎片化健康補給站”。這反映出在快節奏生活下,年輕用戶難以抽出大段完整時間用于運動,轉而將運動拆分成短時間、高頻次的片段見縫插針地開展,以滿足日常運動養生需求,比如在機場快走緩解旅途疲勞,利用通勤時間在地鐵站臺做俯臥撐,在辦公室工位“隱蔽”拉伸來對抗久坐等。
此外,在保持跑步、健身等“強度運動”的同時,越來越多人開始擁抱“輕養運動”,通過冥想、呼吸法等簡單易行的方式,在碎片時間里完成“情緒急救”和“能量修復”。這類靜運動具有極簡操作、快速見效、治愈氛圍等優勢,讓養生變得隨時隨地、觸手可及。像“8分鐘輕養運動”,最好選在光線好的時間,迎著陽光雙手上舉站立,簡單高效獲得輕松感,還可緩解久坐僵硬與水腫;“5分鐘夏日調息冥想”則需要找一個寧靜角落,盤坐調息,通過呼吸節奏調節身心狀態,進行日常能量修復;“1分鐘焦慮緩解”即直視鏡頭作出微笑表情,傳遞“即刻見效”信心,可快速緩解突發焦慮。
工作時間帶薪養生 拒絕囤貨只信科學背書
哪些人群偏愛“新養生主義”?其中,“即時調理派”秉持用管理項目思維經營身體的理念,把辦公室改造成“健康補給站”,利用碎片時間對抗系統性損耗,如在工位放補劑、會議間隙做拉伸,將健康管理無縫嵌入工作流程。
“壓力代償派”則是一群時常加班應酬,需要深夜療愈,進行心理止損和壓力分期的人。他們面臨工作、家庭責任等內外部壓力時,通過購買解酒護肝、熬夜養生、情緒調節類等“補救、療愈型產品”,來抵消負面行為后果,滿足自身身心健康需求。
“科學養生派”以實驗精神經營健康,信奉科學養生。與跟風囤貨不同,他們更相信數據說話。例如使用智能設備監測身體指標,依據數據定制養生計劃,精準補充所需營養。面對眾多養生概念,他們只認可有科研論文背書的產品,拒絕任何沒有科學依據的“玄學”說法,只為真正有效的養生方案買單。
“家庭責任派”從情感聯結到硬核工具,負責守護三代人的健康防線。他們通過角色分工協作構建家庭健康體系,其中一方注重情感與效率,時刻關注兒童營養、老人慢病等家庭健康場景,另一方踐行當前新興的養生技術、理論,如為家庭安排防滑浴室墊、老人一鍵呼救手環等。兩者互補協作,體現了當代家庭健康需求的雙重性:既需要傳統養生的溫度與延續性,又依賴科技的高效與精準性。
文/本報記者 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