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會上,我國首款心血管AI-OCT(光學相干斷層成像)大模型——麒光AI-OCT大模型正式亮相。它融合AI大模型與先進影像技術,依托高質量心血管數據庫,顯著提升OCT影像的解析效率與精準度,大幅降低技術使用門檻,被業內視為實現精準血管介入治療(PCI)手術的重要突破。
腔內影像技術,尤其是OCT,因具備10—20微米級超高分辨率,可清晰呈現血管內斑塊性質、支架貼壁等細微結構,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PCI手術中不可或缺的“光學活檢”工具。然而其影像判讀高度依賴術者經驗,學習曲線漫長,限制了該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普及。在這一領域,AI有望成為醫生們的“診療伙伴”,但AI技術的專業度等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推廣應用。
“醫療AI的可靠性,根源在于數據的質量與合規性。”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壁科技數據”)總經理吳登生說,“過去不少AI模型出現幻覺或誤判,核心是訓練數據雜亂或脫離臨床實際。”
為解決這一問題,東壁科技數據構建了國內首個專業心血管語料庫——東壁心血管語料庫,系統整合全球129本頂級期刊、權威指南與臨床數據,經嚴格校驗形成高質量數據基座。2024年初,東壁科技數據與深圳市中科微光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啟動AI-OCT大模型的研發,將高質量數據與先進影像設備深度融合。
麒光AI-OCT大模型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點。它不僅實現了對易損斑塊、鈣化分布、支架貼壁等關鍵特征的智能識別,還能實時調用相似病例與循證數據,自動生成結構化報告。“這套系統誤診率低于人類醫生平均水平,且可實現秒級出結果。”深圳市中科微光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朱銳說,“這極大降低了OCT的使用門檻。”
臨床試驗顯示,AI-OCT系統在提升診斷一致性、縮短判讀時間、輔助制定手術策略等方面表現突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吳小凡評價,AI-OCT實現了從“看圖像”到“出方案”的跨越,真正幫助臨床進入智能診療時代。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袁祖貽說,AI-OCT能夠幫助醫生以更系統、更循證的方式管理冠心病,尤其是在復雜病變中提供關鍵見解。
AI-OCT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促進醫療資源的普惠。“我們很早就意識到,基層醫院診斷能力不足,而三甲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如何把頂尖術者的經驗轉化為普惠工具,是醫療平權的關鍵。”朱銳說,“我們的目標是把頂尖醫院的經驗和精準診療能力,通過AI傳遞至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