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新經濟】
通過生物技術,熊膽有效成分能夠從雞、鴨、豬的膽酸中提取、合成;通過微生物,蛋白質可以在工廠里以發酵方式“生產”出來,與傳統蛋白質生產方式相比,能夠大幅減少土地、水資源利用和碳排放……
這些并不是“魔法”,而是生物制造的“本領”。
“生物制造是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利用生物體,包括酶和微生物細胞,結合工程學的原理進行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是將生物技術的創新產品推向商業規模的引擎,在醫藥、農業、食品、化工、材料等領域可以得到廣泛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告訴記者,其產品包括燃料、材料,以及食品和飼料等。與傳統制造業相比,生物制造具有高效性、原料可再生等特點,且只需常溫常壓條件,安全性、環保性較好。
我國是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生命健康消費市場最廣闊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生物制造底層技術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斷取得突破,物質轉化、能量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產品開發速度和過程工藝的綠色環保水平大幅度提升,生物制造正在成為提升生物經濟發展能力的戰略驅動力量。
前不久,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湖南常德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在致辭中表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已達近萬億元,發酵產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競爭力的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逐步成長壯大。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常德作為湖南生物制造產業的重要基地,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常德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業實現產值125億元;今年1至8月產值同比增長24.01%。據了解,湖南將進一步聚焦生物制造前沿方向,推動技術、項目、資本向常德等優勢區域聚集。
放眼全國,生物制造憑借其顛覆性技術、特性和產業融合潛力,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賽道。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生物制造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生物制造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具備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將帶來重構制造業生產模式、顛覆農業種植養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變革。”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宏偉說。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物制造創新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較少等。
“當前,我國生物制造領域已經進入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速的關鍵階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構建友好應用環境,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王宏偉說。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將生物制造作為未來產業正式提出,生物制造在我國產業板塊里已處于引領位置。何亞瓊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強化政策供給,突出創新引領,加快新成果在應用場景方面先行先試、成果轉化,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加力推動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