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型可提前預測個體癡呆風險
研究人員選取了排名前十的癡呆預測因子,構建了UKB-DRP癡呆預測模型。該模型能夠預測個體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是否會發病,篩查出處于癡呆癥病程早期的群體,使高風險人群“記憶的橡皮擦”放緩步伐。醫學上常見的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占比最高。在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
研究人員選取了排名前十的癡呆預測因子,構建了UKB-DRP癡呆預測模型。該模型能夠預測個體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是否會發病,篩查出處于癡呆癥病程早期的群體,使高風險人群“記憶的橡皮擦”放緩步伐。醫學上常見的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占比最高。在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
中新網上海8月18日電 (孫國根 陳靜)記者18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臨床科研團隊綜合運用新型多組學整合研究發現,ACE等7個基因可以在轉錄和表達水平上不同程度地調控老年癡呆的發生。該研究成果有望為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設立新的靶點。當今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形勢嚴峻,且未有可逆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