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前沿】
零磁技術傾聽人體極弱“磁語”,為心腦血管疾病提供早期預警;電子“創可貼”將藥物精準遞送至病變細胞內部;機器人塑造“小創口,大健康”手術新范式……近年來,醫工交叉融合成為醫學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從臨床需求反向推動技術創新,到多學科協同攻關,從科研團隊“接單”設備研發,到醫療方案落地為患者送去福音,醫工交叉領域的探索與實踐,正不斷拓展醫療邊界,深刻改變著醫療服務模式和未來走向,為守護人類健康注入新動能。
更無創
“醫”有所呼
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助理、臨床研究部主任 王瑩
在胸痛中心一線奮戰的醫生常面臨這樣的無奈:約30%的急性心梗患者因癥狀不典型(如僅表現為牙痛、上腹痛、惡心或乏力)被漏診,尤其是老年、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其疼痛閾值較高,更容易出現非典型表現。
心電圖作為初步篩查工具,對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敏感性不足50%,且易受基礎疾病(如左束支傳導阻滯、心肌肥厚)干擾,導致假陰性率居高不下。更棘手的是,冠脈造影雖被視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其僅能評估心外膜大血管的狹窄程度,無法識別微循環障礙、血管痙攣或細胞級別的電活動異常。因此,這類患者往往因反復胸痛就診,卻因造影結果“未見明顯狹窄”而被誤判為功能性病變,最終錯失早期干預時機,甚至進展為心力衰竭或惡性心律失常。
此外,傳統影像學檢查存在諸多局限:冠狀動脈CT雖能有效評估血管狹窄,但輻射暴露及碘對比劑過敏風險限制了其重復使用;心臟MRI(磁共振成像)雖可精準評估心肌存活性和纖維化,卻對植入金屬器械(如起搏器)的患者構成禁忌。而依賴心肌酶(如肌鈣蛋白)的實驗室檢測,需等待2~4小時的窗口期才能顯示升高,對于超急性期(發病1小時內)的心肌缺血幾乎無診斷價值,且這種滯后性可能導致再灌注治療延遲,顯著影響患者預后。
當前臨床亟須一種無創、快速、高敏感性的早期診斷技術,能夠突破傳統方法的時空限制。一方面需在癥狀出現初期(如心肌細胞缺血但未壞死階段)捕捉異常電生理或代謝信號;另一方面需兼顧微循環及分子層面的功能評估,以填補現有“盲區”。
“工”有所應
杭州極弱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王亞翔
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呈現多發、高發態勢,且具有早期難發現的特點。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以建設“極弱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契機,將在極弱磁場測量領域積累的科技成果轉化為零磁醫學裝備。
這種基于超高靈敏極弱磁場檢測技術的零磁醫學裝備,不僅可實現心臟和大腦功能信息的精準檢測、快速成像以及無創檢查,為心肌缺血、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提供新的手段,且可以其無創、無輻射以及低成本等特點,廣泛用于嬰兒、孕婦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開展兒童腦發育評估、成年人精神疾病診斷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診療等。還可為中醫診療機理驗證提供科學依據和手段。
此外,我們還與國內多家高水平研究型醫院開展合作,成立零磁醫學聯合驗證中心,在38家醫院投放50余臺零磁醫療設備。依托合作醫療機構采集心腦磁元數據和臨床數據,利用臨床數據,構建心腦磁疾病診斷算法模型,開發臨床疾病輔助診斷、疾病風險等系統,為零磁醫學健康評估和疾病診斷標準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據。
更精準
“醫”有所呼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 劉嘉琦
疾病的精準治療,依賴于高效的用藥方式。然而,現有的藥物遞送方式面臨兩大挑戰:首先,傳統的口服或者靜脈輸液的給藥方式效率有限,大多是作用于全身,到達特定器官的藥量可能不足初始藥量的1%。其次,即使是現行的靶向性治療也很難做到精準的靶向,一些藥沒有到達病灶區域,反而造成了正常器官的損傷,可能會引起非靶器官的毒副作用。例如在癌癥的治療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較強,可能會造成掉頭發、身體虛弱、心臟毒性等癥狀。
此外,我們面臨的一個臨床難題是,攜帶有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相關基因(BRCA1/2等)突變的女性,面臨很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發病風險。按照目前國內外指南,預防性切除可能是唯一降低相關風險的手段,但這對于女性來說,是個極大的身體創傷和心理負擔。那么,有沒有可能通過局部更微創的干預降低腫瘤風險呢?這對于這部分高風險女性來說無疑是個很大的福音。因此,開發精準、安全、高效的靶向器官藥物遞送技術,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核心要務之一。
“工”有所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工學院副院長 常凌乾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我們的解決思路非常直接——盡可能減少體內循環,將藥物精準遞送到靶器官的病變細胞中。
基于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型的、局部的給藥系統,這就像給器官內部病變區域貼上一個微型“創可貼”。這套微型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場在細胞膜上打開微小孔道,將藥物精準遞送到細胞內部。這聽起來簡單,但想要在體內真正實現精準、高效、安全的局部遞送,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首先,一個器件要想植入人體內,一定要具有輕、薄、能夠裝載藥物還能產生電場這幾個核心特征。然而,傳統的微納加工技術主要基于硅基材料,制作出的器件較大,并不能滿足藥物遞送“植入體內”的需求。我們研發的芯片使用柔性電子材料,形成了六層微納結構電子貼片,可直接附著在器官表面。這個復雜的微型系統巧妙地將藥物裝載、電場啟動、納米級電場聚焦以及藥物的精準遞送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對比傳統的電遞送方法,這一系統的藥物分子遞送速度提升了上萬倍。
第二個核心難點是器件進入人體后如何降解的問題。既然這個微型系統需要植入人體內工作,那么它完成任務后必須能夠安全地在體內降解吸收。為此,每一層都要選用可降解的材料。我們精心篩選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材料,通過精密的微納加工工藝,將這些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器件。這樣,整個“創可貼”系統在完成其藥物遞送使命后,就能在體內自然分解消失。
精準醫學時代已經到來,臨床應用新需求不斷給科研工作提出新要求,我們必須將不斷努力,提高藥物遞送的精準度和效率,助力精準診療加速發展。
更靈活
“醫”有所呼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王剛
臨床中,傳統的“開腹手術”方式,醫療團隊面臨著視野不清、操作困難、難以徹底清除病灶等多重挑戰。隨著技術進步和先進設備的引入,泌尿外科已經由“開腹手術”時代進入微創時代,在高清顯像系統的幫助下,還可以實現無出血、無損傷手術。
但是,傳統的腹腔鏡器械需要醫生親手操作,這就導致兩個問題,一是人類關節活動極限對于手術本身的限制;二是醫患必須處于同一時空,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可能導致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治療。
為解決這些問題,機器人外科手術系統應運而生。比如國外某著名機器人手術系統,一經推出就受到外科醫生的歡迎。但它價格高昂,還存在手術創口較大、創口數量較多等弊端,可能導致患者體表創傷明顯、術后疼痛等問題。
因此,急需開發具有更高穩定性、更大靈活性、創傷更小、可突破時空限制、價格親民的機器人手術系統,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優質、更精準、更安全的治療體驗。
“工”有所應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 徐凱
外科手術正在經歷一場由“多孔”向“單孔”、再邁向“無痕”的深刻變革。單孔腔鏡手術作為微創領域的重要方向,對手術器械的靈活性、穩定性與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而現有的單孔器械手術,因空間重疊與器械干涉,醫生操作負擔沉重,難以大范圍推廣。為此,我們啟動了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的研發。
要推動技術從概念走向產品,首先要將臨床醫生的需求轉化為工程語言。我們通過對偶連續體機構與超彈性材料的應用,自主研發“蛇形臂”核心技術,解決了單孔機器人在人體狹小腔體中“進得去、夠得到、動得開”的難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多自由度、多術式、跨專科的手術適配能力。醫生再不必為“器械打架”煩惱,僅在單一切口下即可完成復雜精細的操作。
我們深知,工程能力必須持續貼近臨床現場進行迭代,只有通過高頻、深度的醫工交叉合作,才能推動工程技術和醫療技術共同進步。目前,我們研制的單孔手術機器人已在國內多家頂級醫院完成超過1500例臨床應用,涵蓋泌尿外科、婦科、胸外、普外、小兒外科等多個領域,手術效果穩定,患者恢復良好。值得驕傲的是,今年4月,在蘇州,中國醫生團隊利用我們的機器人系統,“跨越”8000公里,成功為遠在羅馬尼亞的患者實施了一場遠程胸外科手術,驗證了中國原創技術的可靠性。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圖像導航、遠程操控等新技術的不斷融入,我們有信心讓手術機器人變得更加“聰明”,為全球更多患者帶來更安全、更精準、更微創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