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暴食癥患者進行腦刺激治療可減重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醫學》雜志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飲食沖動相關神經活動模式引導的腦刺激,能改善兩名暴食癥和重度肥胖患者的進食自控力,促進減重。這一結果來自一項正在開展的臨床試驗,證明了生理機制引導的閉環式深部腦刺激在治療失控進食患者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失控(L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醫學》雜志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飲食沖動相關神經活動模式引導的腦刺激,能改善兩名暴食癥和重度肥胖患者的進食自控力,促進減重。這一結果來自一項正在開展的臨床試驗,證明了生理機制引導的閉環式深部腦刺激在治療失控進食患者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失控(L
盛夏七月,蘇州獨墅湖畔,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研究員馬瑜婷正帶領團隊,爭分奪秒推進研究工作。這兩天趕上重要實驗節點,她整日穿梭在一條走廊之隔的實驗室和辦公室間,時而神情專注,時而步履匆匆。走廊的墻上有馬瑜婷課題組的介紹,其間的一句話讓人振奮:“實驗難免有失敗,但科研沒有死胡同,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防癌的真相”癌癥早篩科普直播上,多位腫瘤防治領域的院士大咖直接解答老百姓心中最關心的問題。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真的嗎?“每個人身體里都有癌細胞”這種說法是真的嗎?“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的機體每時每刻都和不少致癌因素發生著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身
中新網廣州1月4日電 (記者 蔡敏婕)1月1日起,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執行,不少腫瘤創新藥、特效藥都納入了醫保目錄,并進入了降價快速通道,救命藥”變得更親民。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科腫瘤專科主任張丙忠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尼拉帕利卵巢癌一線維持治療的適應證被納入醫保報銷,此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張尼)24日,由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組織編寫的《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正式發布。時隔 14 年后再版更新的《指南》,側重疾病預防、強調全病程管理、鼓勵多學科參與,突出預防、早期干預、居家管理與康復三大重點。癡呆是指由于神經退行性變、腦血管病變、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張尼)24日,由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組織編寫的《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正式發布。時隔 14 年后再版更新的《指南》,側重疾病預防、強調全病程管理、鼓勵多學科參與,突出預防、早期干預、居家管理與康復三大重點。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癡呆是指
中新網上海7月9日電 (記者 陳靜)胰腺癌被稱之為“癌癥之王”,惡性程度極高,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免疫治療對胰腺癌效果不佳。記者9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篩選出可預測胰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志物,有望提高胰腺癌免疫治療療效,并對解決胰腺癌免疫治療耐藥提供新的靶點及思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
歷時七年對照研究顯示 兩種阿爾茨海默病試驗藥效果不如人意科技日報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張夢然)阿爾茨海默病藥物一直是領域里“最難啃的硬骨頭”,而備受關注的兩種藥物近期報告的結果似乎依然不如人意。英國《自然·醫學》雜志21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稱,歷時7年的Ⅱ/Ⅲ期臨床試驗顯示,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試驗
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針對俗稱老年癡呆的阿爾茨海默病(AD)研發的一款疫苗進行2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款名為AADvac1的疫苗安全性良好,而且能在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體內誘導免疫應答。不過,論文也提醒
病毒與機體微生態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二者都處于一個高度動態的變化過程,如何在繁雜的機體環境中分析新冠病毒感染與微生態的關聯,是當前急需攻克的核心關鍵技術之一。由黑龍江省口腔微生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馬晟利教授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等人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改變了口咽部微生物群的
中新網11月3日電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華米科技(NYSE:HMI)的共同研究成果:《可穿戴設備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干預對I-III期乳腺癌術后患者身體成分影響》,在Frontiers in Oncology發表。該研究依托智能可穿戴技術和健康云服務,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綜合干預,有效幫助患者控
電影《黑豹》主演患結腸癌去世,《新警察故事》導演因鼻咽癌去世,為什么他們的病情沒在早期被發現?癌癥早篩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9月7日,因結腸癌去世的漫威電影《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的追悼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因鼻咽癌去世的《新警察故事》導演陳木勝的追思會在9月4日晚舉行……近來,多位知名人士的早逝讓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李亞南 郭超凱)近日,中國專家研究發現可提前5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志物的消息登上社交媒體熱搜,也再次引發社會對阿爾茲海默癥的極大關注。阿爾茨海默癥,是老年期癡呆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同時也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一旦患病,人的記憶力、思維判斷能力等會像
最新發現,攝入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會增加阿爾茲海默癥等癡呆癥的患病風險。近日,全球17年來首款阿爾茲海默癥新藥獲批上市的消息強勢刷屏,公眾對阿爾茲海默癥的關注又有所上升。阿爾茲海默癥是老年期最為常見的一種癡呆類型,認知能力下降、逐漸喪失記憶等臨床表現讓很多人都為之色變。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生活中有種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比較了同一受試者個體血液和腦脊液外周標志物的診斷效力,發現外周血中外泌體的生物標志物診斷效力在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方面等同于腦脊液,這為制訂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癥狀出現前的精準干預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癥》雜志上。外周標志物的
《美國心臟協會雜志》近日發表的最新論文指出,每日僅需快走10分鐘就可降低老年人患上心臟病的風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選取了1600多名60~64歲的志愿者,讓他們連續5天穿戴心率和運動傳感器,每日進行低強度活動(如打理花園和慢走)和中高強度活動(如跳舞、割草坪和快走),并記錄下其數據。同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