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的8歲女孩諾諾(化名),在北京就醫時確診惡性腫瘤,病情刻不容緩,但病床有限,排隊又會加重病情,最終北京醫生趕赴河北保定爭分奪秒為她完成了手術。這是京津冀醫聯體打通就醫新通道的一個縮影。為諾諾治療的是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專家韓煒醫生,雙城開診工作已經走過十個年頭,韓煒醫生累計行程超10萬公里。
10年前,保定市兒童醫院是一家只能看一些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二級醫院,醫療水平相對滯后,當地兒童有相對復雜的病情往往要到北京求醫。與此同時,150公里外的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血液、腎病等科室人滿為患,一床難求。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北京兒童醫院率先破局,跨省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保定市兒童醫院更名為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如今兩家醫院同頻共進,打造就醫新通道,患兒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救治,而北京專家的傳幫帶,也手把手為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專家團隊。
實現無縫銜接 北京求診保定手術
河北邢臺8歲小女孩諾諾(化名)是一名小學生,看起來和其他孩子一樣陽光健康。
“爸爸,我腿疼。”2022年底,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諾諾,幾次提到自己腿疼,起初家人沒太在意。
諾諾爸爸回憶,后來孩子的腿疼狀況加重,人也日漸消瘦,在當地醫院檢查后發現,其腹部有一塊陰影。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家人帶孩子火速趕往石家莊的大醫院就醫,經過一個星期的住院檢查,醫生認為這是一個腫瘤,但具體是什么類型需要術后做病理分析,建議盡快手術。
“到底是什么腫瘤,良性還是惡性?是不是只有手術這一種方案?我們心里犯嘀咕。”諾諾爸爸說,他們和家里學醫的親戚和朋友商量后,覺得必須去一趟北京,找最權威的兒科腫瘤醫生再看看。
很快,諾諾一家到了北京,通過APP掛號搶到了一個腫瘤外科專家韓煒的特需號。就診當天,韓煒醫生仔細看過諾諾的所有檢查結果,很快給出結論:神經母細胞瘤,一種兒童中常見的惡性腫瘤。
“韓醫生每年看過的神經母細胞瘤有數百例,他確診后說必須馬上手術,能早一天手術就早一天,千萬不能拖。”但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病房床位有限,需要排隊等位,并且時間很長,韓煒建議諾諾到保定手術。
乍一聽到保定手術,諾諾爸爸第一反應是懷疑。“我們是奔著北京專家來的,就想在北京治,為什么讓我們去保定?去保定還是北京的醫生主刀嗎?”諾諾爸爸直接提出了疑問。
韓煒醫生耐心解釋,保定市兒童醫院9年前就被北京兒童醫院托管,兩家醫院同質化發展,而且保定那邊床位多,一兩天就能住上院。
“韓醫生很確定地跟我們說,這個孩子就是他來治,他到保定后,會到病房來看我們,進手術室前,會跟我們打一聲招呼,出手術室后可以讓我們真真切切看到切除了什么東西。韓醫生說,這個孩子他負責到底。”聽到這兒,諾諾爸爸心里踏實了。
到了保定,諾諾爸爸稱,兩邊醫院幾乎是無縫銜接,他們如期住院、手術。醫院環境很好,設施很新,人也沒有北京這邊多,整個病區裝修風格都是暖色調,讓孩子的心情也很放松。
術后病理顯示,孩子是腫瘤三期,相當于腫瘤中期,真的等不得。諾諾爸爸很慶幸當時沒有猶豫,沒有耽誤孩子的手術時間。
他算了一筆賬,在保定治療他們一樣可以用醫保,而且在生活費上省了不少錢。他在醫院附近賓館住一天80到100元,一頓飯十幾元,算下來費用要比在北京省下三分之二。“以前我覺得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樣的國家大計與我這樣的小縣城居民很遠,但這次感受很深,我看到北京的專家在保定一天手術七八臺,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普惠’,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發展和實惠。”
十年雙城工作 幾乎每周往返一次
諾諾只是韓煒醫生雙城開診病例中的一個,自2015年北京兒童醫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以來,韓煒醫生的雙城工作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了。
每周一早上6點,韓煒從家打車到北京西站,7點05分G485次列車準時發車,7點54分他就已經到達保定東站,隨后乘坐醫院班車到達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一下車就直奔手術室。
周一是手術日,周二是出診日,周三上午韓煒在保定查房,下午他又直奔涿州的一洲腫瘤醫院看放療的病人,這家醫院目前和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合作共建了兒童腫瘤放療科。
周三晚上,他趕回北京,周四、周五在北京出診。也就是說,現在韓煒每周一半多的時間在河北,除了出診、手術,他還擔負在保定參與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任務。每周往返一次河北,韓煒每年往返行程15000公里以上,自托管以來已超10萬公里。
韓煒坦言,這樣的雙城生活不輕松,但還是要為“跨省托管”新模式點贊,他感覺到與兒童腫瘤戰斗的戰場在擴大。
韓煒介紹,現在兒童中比較高發的惡性腫瘤是神經母細胞瘤。腫瘤一期生存率90%,四期生存率10%,兩者相差甚遠,病人等不了,病情惡化和轉移的速度有時候遠遠超出家長的心理預期,早發現早治療的意義非常重大。過去由于每個排隊等待的患者都很急,但北京床位緊張,重病患者又多,每一個主刀醫生面對著大量重癥病例,手術6個小時起步居多,個別手術甚至長達20余小時,導致本部整個團隊都在滿負荷運轉。
托管以后,這樣的局面發生了很大改觀。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腫瘤外科50余張床位,每多一張床位,就能多收治一個病人。“病人從全國各地趕到北京,他們希望能夠盡快住院、盡快手術,現在就不用擔心北京排不上,我們能夠讓他們在一兩天就住上院。”韓煒說,“我能收治更多的病人,能讓更多的腫瘤患兒在第一時間得到治療。”
一開始,韓煒跟患者家屬說到保定去治療時,很多人是不理解的。韓煒還記得,有一位家住北京房山的病人,韓煒勸他在保定手術。家屬不相信北京的專家真的在保定,特意坐火車去了趟保定,掛上了韓煒的號,參觀了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看到這里的環境,以及北京的團隊都在這里,這才放下心來,決定在保定手術。
托管第十個年頭,保定市兒童醫院已經在腫瘤患兒家長圈內形成共識,很多家長帶孩子直接到保定求診,不再轉戰北京,大大緩解了北京兒童醫院的就診壓力。這些年除了韓煒,還有400多位北京專家2萬余人次來到保定,開展了專家手術近萬臺,會診疑難病例1萬余例。
“輸血”變“造血” 培養本地專家團隊
患者享受醫療紅利的同時,本地醫護人員也在快速成長。北京專家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手把手教,在保定由“輸血”變“造血”,打造了一個“帶不走”的專家團隊。
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孟德光2004年大學畢業后,來到保定市兒童醫院,在大外科工作,當時醫院沒有專業門診和病區,也就是做些疝氣、闌尾炎等小外科手術。如果有腫瘤患者,只能讓他們去北京看病。2010年,醫院派孟德光到北京兒童醫院進修腫瘤外科專業,在那里他才打開學習治療兒童腫瘤的大門。
醫院托管后,在配合專家的過程中,孟德光的成長邁上了“快車道”。他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遇到問題及時發問,遇到疑難病癥,和專家積極交流討論,技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完成大量三、四級手術。
2021年4月,一名肝破裂患兒被送到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急診科,肝臟是人體的“血庫”,結構和功能非常復雜,一旦發生破裂,病情非常危急。患兒高壓還不到40毫米汞柱,轉院已經來不及了,當時也沒有北京的專家在場。
“孩子命懸一線,沒時間再想別的,只有爭分奪秒抓緊手術,孩子才有生存的希望。”腫瘤外科的實戰技術提升給了孟德光非常大的底氣,他第一時間組織相關科室負責人,迅速到場參與搶救,經過6小時奮戰,終于將孩子搶救成功。這一病例,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是醫院托管后,由保定醫護團隊獨立救治成功的第一例重度肝破裂患兒。這次經歷提升了孟德光及其他醫生的自信,也是對托管效果的一次檢驗。
如今,孟德光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重度肝破裂、嗜絡細胞瘤等多種三、四級手術。腫瘤外科已從原來的零起步增至有十多個專業醫生,每年完成手術900多例。許多家長慕名來院直接點名找孟德光就醫。面對患者,孟德光可以自信地說:“北京能做的,我們也能做”。
2022年年末,孟德光被醫院聘為主任醫師。“現在醫院也鼓勵我們做科研,托管前,SCI論文對我來說是夠不著的天花板,但現在,我們科室每年都有兩三篇SCI(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引用數據庫)論文發表。”
·內存·
打通就醫新通道 “患者不動醫生動”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5年7月23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保定市兒童醫院增掛“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院牌,成為首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跨省托管的公立醫療機構。
跨省托管以來,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快速高質量發展。年門診量由托管前的25萬人次增長到目前的72萬人次,三、四級手術量從托管前零起步到每年完成超過5000例,三、四級手術占比超過70%,實現了醫院跨越式發展。
2017年,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遷入新址院區,院區面積從15畝增到60畝,床位由300張擴大到1000張。硬件、軟件的雙提升及醫療環境的改善,為醫院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已發展成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社區服務“五位一體”的三級兒童專科醫院。
2022年5月,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成功獲批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同年,醫院第一名稱正式變更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按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有關要求,新建項目醫院已于2022年4月開工,項目占地195.47畝,建筑面積23.7萬平方米,總投資26.33億元,由保定市政府全額出資建設,預計2025年中期投入使用。建成后,醫院將實現床位共2000張的“一院兩區”新格局。
過去10年,京津冀三地緊緊圍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北京“新兩翼”,聚焦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推動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北京市援建的雄安新區第一家綜合醫院雄安宣武醫院由宣武醫院托管,已開診運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和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石家莊醫院已開工建設。北京協和醫院雄安院區項目順利推進。河北懷來縣醫院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托管,成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京津冀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秦皇島醫院等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戶河北省。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一期項目已投入使用,正在爭創國家血液病醫學中心。天津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共建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
據河北省衛健委數據,京津冀三地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同題共答、高頻共振,共同制發文件,明確建設路徑,定期會商溝通,加強監測管理,截至2024年5月,京津冀醫聯體由2023年底的40個增至目前的70個,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攜手為京津冀三地患者打通了一條就醫新通道,“患者不動醫生動”的愿望成為現實。
本版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