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解放軍第305醫院、北京市臨床營養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華夏糖尿病診療與健康管理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從事糖尿病防治事
2017年6月17日,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解放軍第305醫院、北京市臨床營養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華夏糖尿病診療與健康管理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圖為與會專家嘉賓合影
來自全國從事糖尿病防治事業的醫務人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以及熱心糖尿病防治事業的眾多企業等500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會上,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向紅丁、侯任主任委員肖新華、副主任委員祝開思、呂肖鋒、高彥彬,以及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等國內知名專家分別作了大會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就中國糖尿病的防控策略、糖尿病的用藥誤區、糖尿病并發癥的綜合診療以及糖尿病的醫養結合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圖為向紅丁教授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向紅丁教授指出,現在人的生活方式出了大問題,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大,晨昏顛倒,高糖、高脂、高鹽、多油等飲食習慣是導致糖尿病大爆發主要原因,糖尿病已成為社會公害。糖尿病的大爆發,主要源于預防手段的缺失和教育不到位。
面對如此復雜而艱巨的“新”形勢,向紅丁教授認為,患者教育工作必須往基層轉移,三級醫院的專家應該走出診室,走進社區,對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進行一批批地集體診治,而不是坐在診室里一個個地等著患者來治。糖尿病真正有效的治療辦法是五駕馬車并重,綜合治療,教育先行,飲食營養療法應作為基礎手段長期堅持。同時,生活方式干預起到的治療幫助作用日益得到同行的認可,這是醫學界的進步,更是廣大糖尿病病友的福音。希望通過我們醫生的呼吁,政府的有力支持,各新聞媒體的大力選宣傳,讓糖尿病的防控陣地真正下沉到基層衛生機構,為取得我國糖尿病防治的更大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教授針對口服降糖藥的作用及特點,詳細列舉了各類口服降糖藥的特點、作用機制及使用禁忌,講解口服降糖藥的用藥誤區。
母義明教授指出,目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用藥不規范,存在諸多誤區。例如,有的人過于依賴藥物,而忽視了非藥物治療。事實上,治療糖尿病需要多方面綜合治療,包括飲食、運動、藥物、自我監測、健康教育等,“五駕馬車”缺一不可,飲食和運動是基礎,在此基礎上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還有許多患者急于求成,如果服用幾天后血糖仍不理想,就認為藥物無效,急于換藥,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藥效的發揮需要一個過程,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有些藥物的藥效才會逐漸顯現。像這樣的誤區還有很多,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降糖藥物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服用藥物的同時,需要配合營養和運動治療,并做好血糖監測,這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侯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指出,我國民眾的就醫習慣是“倒金字塔”結構的,大家都到大醫院看病,小醫院就沒人去,于是好的醫生也不愿意去小醫院工作,小醫院的醫療水平也越來越差,這進一步加劇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以及醫療資源的缺乏,同時使得“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越演越烈。要打通糖尿病患者的就醫通道,讓糖尿病患者真正都得正規規有效的治療,只有推動分級診療和三級醫院專家下沉幫扶基層醫療機構,才能真正讓糖尿病患者受益。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據肖新華教授介紹,分級診療即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看病,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小病在社區醫院,大病到大醫院,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如果沒有分級診療,我國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可能永遠解決不了。通過分級診療,讓大醫院的普通門診患者轉到基層醫院,讓壓床的病人轉到康復、護理醫院,就可以騰出醫生的力量和床位收治疑難危重病人,滿足更需要的人。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合適的醫院進行治療,看病費用也會更合理。
“病有所醫”是普通百姓心之所向,也是各級政府部門心之所系。據了解,作為糖尿病防控模式創新發展的先行者,近年來,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參與分級診療改革,積極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以業務培訓、技術指導、科普教育等為紐帶,對基層醫療機構幫扶指導,提升其業務能力,探索構建全新的醫療協同模式。多年來,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專家團隊,走出診所,走進基層,并通過遠程會診、遠程查房、業務培訓等全方位的支持。與數十家基層醫療單位協作,簽訂對口幫扶協議,探索鄉村醫療一體化管理新模式,同時,進一步擴展“遠程診斷—遠程醫療—遠程查房—遠程教育”體系,將國內一流醫療資源與各地基層醫院乃至國內偏遠地區基層醫院“鏈接”,用現代的網絡技術將一流的醫療資源,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于不同區域的患者身上,用智慧打破時空壁壘,用專業詮釋醫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