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結合應用到宮頸癌檢查技術當中,推動我國婦女病防治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8月18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主辦、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婦幼醫學裝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智能裝備技術分會協辦,北京倍肯恒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2017人工智能宮頸癌檢查與新技術應用(TS)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圖為現場嘉賓發言

圖為論壇現場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勢頭強勁,其在大數據領域與運算速度上的先天優勢為醫療健康領域開辟了一片新的藍海。對于宮頸癌檢查來說,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結合應用,將有效彌補傳統檢測方法的短板,使檢查結果更客觀、準確、穩定。
為更好地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結合應用到宮頸癌檢查技術當中,推動我國婦女病防治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8月18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主辦、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婦幼醫學裝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智能裝備技術分會協辦,北京倍肯恒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2017人工智能宮頸癌檢查與新技術應用(TS)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衛計委婦幼司婦女處裘潔處長,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趙自林理事長、李志勇秘書長、董書魁副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王建東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隋龍教授,清華大學信息研究院邢春曉副院長,三明市衛計委張清輝副調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婦幼醫學裝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楊琦等領導和專家出席并講話,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人士就宮頸癌篩查現狀與新技術的應用進行充分交流與探討。
前不久,隨著國務院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出臺,人工智能技術再次受到業界專家們的普遍關注。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縝密、嚴謹、客觀等優點恰好能滿足現代醫學技術的要求。此外,在疑難雜癥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把全球病例匯集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只要幾毫秒的時間就能調取并檢索關鍵數據,為醫學診斷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對此,趙自林理事長對人工智能技術在宮頸癌檢查領域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應用前景表示高度認可,并希望對人工智能宮頸癌實時檢查技術(TS)進行持續提升,在基層醫療機構大力推廣,服務更多的基層患者。
在宮頸癌檢查的臨床應用方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隋龍教授表示,不管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條件落后、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宮頸癌的篩查需要實用、方便,而TS技術代表了宮頸癌檢查的進步,因為人工檢查是主觀性的,而智能化則是客觀的,且標準比較統一。
對于智能醫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對此做了明確解釋,即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在醫療健康里包括診斷、治療、支付、康復等醫療各個環節,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兩個字,大數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清華大學信息研究院邢春曉副院長表示,人工智能宮頸癌檢查是臨床智能診療技術非常重要的方面,到2030年的目標是實現全國覆蓋,2020年的目標則對醫院的治療、分級診療而言非常關鍵。
目前,國家正在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而基層首診是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基礎。在我國醫療信息化和分級診療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數據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空間巨大,未來前景可期。這一現代科學技術的出現,無疑將成為實現宮頸癌檢查技術下沉、助力政府解決基層首診和分級診療的重要推動力。
據了解,基于基層宮頸癌檢查的實際需求,人工智能宮頸癌檢查技術(TS)充分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手段的強大優勢,通過使用專用探頭的光電信號對宮頸進行掃描來獲取數據,然后由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全自動識別鑒定,與數據庫中百萬份宮頸上皮細胞及組織樣本數據通過算法自動分析比對,實時出結果,提高檢查效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TS技術研發團隊下一步將專注于升級新一代具有中國人群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宮頸癌檢查系統,讓更多的中國女性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