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南站男子猥褻女童”等有關兒童被猥褻、被性侵的案件接連出現,引發公眾強烈廣泛關注和憤慨。防性侵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到底有多重要?如何防止兒童被性侵害?為此,鳳凰健康邀請了色彩心理學顧問劉星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教您如何給孩子做好性侵教育。
近日,“南京南站男子猥褻女童”等有關兒童被猥褻、被性侵的案件接連出現,引發公眾強烈廣泛關注和憤慨。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數據顯示:在全世界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中,有被性侵經歷的女童占比20%,有被性侵經歷的男童占比5-20%。我國每天至少7名兒童遭遇性侵犯。而據“女童保護基金”統計: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表述為多人受害但沒寫具體人數的,按3人計算),平均每天曝光1.21起。
防性侵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到底有多重要?如何防止兒童被性侵害?為此,鳳凰健康邀請了色彩心理學顧問劉星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教您如何給孩子做好性侵教育。
資料圖
鳳凰健康:什么是性侵害?性侵害包括哪些?
劉星:性侵害(Sexual assault)是指加害者以威脅、權力、暴力、金錢或甜言蜜語,引誘脅迫他人與其發生性關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對受害人的傷害的行為。性侵害包括猥褻、亂倫、強暴、媒介賣淫等,需要格外保護未成年人,信教人士,在校學生。兒童性侵,顧名思義就是被性侵的對象是兒童(未成年人)。
鳳凰健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防性侵?從多大開始灌輸孩子這方面的教育比較合適?
劉星:在我看來,首先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光學習,不實習導致孩子缺乏實戰經驗。比如你去問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別人可以隨便脫你的衣服嗎?”孩子肯定會回答:“不可以!”個別“家教”好的孩子還會很流利的告(背))訴(頌)給你:“寶寶的內衣、內褲遮住的地方是珍貴的私密處,別人不能碰。 ”但如果換個角度或方式把話題展開繼續追問下去呢?例如:天氣熱的時候,幼兒園老師幫你把衣服脫了,來回撫摸著你的身體,還夸你的皮膚好嫩呀……孩子是會覺得這個老師喜歡我?還是會認為這是危險來臨的信號?
當然我們并不是希望達到一個草木皆兵的狀態,但與不同的人進行社交的這個度的把握確實是需要家長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教給孩子的。尤其是在孩子28個月左右開始重點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和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演練,幫助孩子通過提高情商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其次,要保證家里、家外教育的標準統一。
為什么孩子頻頻遭遇性侵卻不會有效反抗,甚至有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反抗?因為孩子根本就不覺得那是不好的事(性侵)!
曾經有個很焦慮的家長來咨詢,說自己孩子快上幼兒園了,怕孩子被欺負,尤其最近兒童被性侵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雖然自己在家對孩子這方面教育的挺多,但作為家長還是難免會緊張和擔心。我問她:“孩子在家和家里人互動的怎么樣?”媽媽很自豪的告訴我:“特別好!每天可開心了!有時候跟她爸爸玩兒瘋了,爸爸就會把她的褲子扒下來咬她小屁股,她嘎嘎的樂……”這位媽媽在說這段的時候眼睛里閃爍著無比喜悅和幸福的光芒。
我問:“如果是隔壁王叔叔很喜歡你女兒,跟你女兒玩兒瘋了的時候也扒下她的褲子咬她小屁股呢?”這位媽媽愣了一下,馬上反駁:“那絕對不行!隔壁王叔叔和爸爸怎么能一樣?!”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相對單向思維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孩子往往會覺得,爸爸和隔壁王叔叔都是因為喜歡我才咬我小屁屁的呀,為什么爸爸可以?而王叔叔就不可以?這就好比家里的撫養人們因為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會讓孩子混亂一樣。如果你希望孩子對于某一件事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那么標準統一就是基礎和前提。
第三,培養孩子的性格和情商。
性格內向不代表情商低,性格外向或內向并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別。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而情商絕對是靠后天培養的!比如班主任老師就是在孩子心中幼兒園的權威,那么在遇到性侵的時候,孩子是否有勇氣去正面挑戰權威?或者在和隔壁王叔叔扒自己褲子的時候可以堅定的說不?這有一個深遠且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家長是否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有愛、尊重、民主、寬松的家庭氛圍和環境。如果你平時把孩子管的很乖、很聽話,老實巴交的,那么同時你又希望孩子在關鍵時刻表現的勇敢且很有主見,這怎么可能?也太矛盾了吧!
鳳凰健康:如果孩子已經遭遇到了性侵,父母該怎么辦?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
劉星:首先:家長要保持冷靜,幫助孩子放松。努力讓自己不要驚慌,盡量不要將自己緊張、焦慮、憤怒等情緒影響和傳遞給孩子。除了監控錄像之外最好的證據就是孩子自己可以準確敘述事件發展經過,以及準確指認犯罪嫌疑人。所以,盡量幫助孩子放松才可以高效實現這一切。
其次:第一時間報警和取證。要給孩子示范正確、理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相信警方的力量。
再次:及時安排孩子去做專業的心理疏導,必要的時候自己也可以去做心理疏導。孩子的自我痊愈能力看似很強,好像剛才還哭著撕心裂肺,現在又跟沒事兒似的玩兒去了。不要以為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兒就是真的沒事兒了,其實是孩子把這些不好的感受全部打壓到自己的潛意識里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成年人的問題好像無解,但其實追根溯源都往往來自于潛意識,也就是來自于小時候的原生家庭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
鳳凰健康:父母該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是否有參考標準?
劉星:以下問題請家長自問自答并根據自家情況和其他撫養人一起進行溝通和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我的孩子每天快樂嗎?
我的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好嗎?是不是經常有跟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人社交的機會?
家里的撫養人們(父母、祖父母、育兒嫂等)對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是一致的?
我的孩子在家里是不是可以得到足夠的尊重和自由表達的權利?
我的孩子在受到委屈和不滿的時候是習慣自己先解決還是會直接來找家長告狀?
我的孩子語言功能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好嗎?可以準確敘述完整一件事或一個人的體貌特征嗎?
我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好嗎?能不能在需要的時候勇敢的向權威說不?
最后,劉星再三囑咐各位家長,防患于未然永遠比亡羊補牢來的重要的多!著重于孩子的能力培養永遠比知識的灌輸來的重要得多!
劉星
專家簡介:
劉星(Yolanda),高級育嬰師,公共營養師,色彩心理學顧問,自由撰稿人,中科院兒童教育與發展心理學進修,曾擔任北京人民廣播電臺FM98.2《女神百分百-辣媽正傳》特邀嘉賓(育兒專家)。專業從事育兒咨詢7年,咨詢案例累計超過20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