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俗都有什么?俗話說得好“冬至如年”。每年的冬至時間基本是12月21或22日,等到太陽的黃經達到270°(冬至點)時開始為“冬至”。全國各地不同地區關于冬至的習俗的不同的,究竟冬至習俗都有什么呢?一起看看吧。
1、冬至的習俗之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每年不管貧富到冬至這一天都會吃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的習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的習俗
3、冬至的習俗之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冬至進補中醫藥方
1、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2、四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3、四物: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冬至的習俗
4、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烹調方法:將準備好的漢藥,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壺內。接著準備家禽(雞、鴨)或野禽(雉雞、斑鳩等),還有豬腳(肘子)、豬肚、腰子、鰻魚、鱉等,經過處理后再放入大壺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僅使用酒來慢慢燉煮。
煮好的補冬品,有效成分會滲出于湯中,肉里的軟骨會松軟到入口即化,漢藥獨特的味道則會滿室生香。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講,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能較好地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冬至吃什么食物好
麻糍
浙江金華一帶有冬至吃麻糍的風俗,麻糍也是閩南、江西傳統的漢族名點,春節等傳統節日食俗,歷史悠久,備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冬至的習俗
湯圓
湯圓本是漢族元宵節的團圓食俗,但在廣東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有吃湯圓的習俗。
餛飩
冬至養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熱能的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