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4月12日電 (鄭瑩瑩)全球有超過2億的骨質疏松癥患者,中國50歲以上的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人源1型甲狀旁腺激素受體(簡稱:甲旁素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2日以長文發表于國際頂級學刊《科學》(Science)雜志,這項研究成果有助于創制治療骨質疏松癥、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和惡病質等疾病的新藥。
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團隊和王明偉團隊、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以及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團隊合作完成。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偉當天在上海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甲狀旁腺是“埋”在甲狀腺中的豌豆狀器官,分泌蛋白類激素。甲狀旁腺激素是一種典型的內分泌激素,80多年前被確定為調節血鈣水平的關鍵因子,對維持機體離子穩態和骨骼健全至關重要。
據介紹,甲狀旁腺激素的基因重組類似物是目前治療嚴重骨質疏松癥最有效的藥物,但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治療過程極其不方便而且價格昂貴,開發有效的口服藥物勢在必行。
上述四個團隊合作先后突破了受體表達量低、蛋白穩定性差和復合物形成難等技術瓶頸,研究成果為開發治療骨質疏松癥和甲狀旁腺激素功能減退癥等多種疾病的靶向藥物奠定了結構生物學基礎,有助于開發小分子口服新藥。
據悉,徐華強課題組趙麗華副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馬山山、浙江大學沈丹丹博士和美國匹茲堡大學Ieva Sutkeviciute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參加這項研究的合作單位還有美國文安德研究所、復旦大學和美國哈佛醫學院,經費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融合創新基金、諾和諾德?中國科學院研究基金和中美兩國多個人才資助專項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