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陽從天邊升起的那一刻照亮了世間萬物,物體則通過發出或反射的光芒映入眼簾。得益于光線與雙眼,我們擁有了目見事物的能力。
<style>.hzh {display: none; }</style>人們通過光線看見物體,也制造出了林林總總的“發光”物體。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將“世界”帶到了眼前,也使得潛在的危機迫近了眼睛。
近視率的飆升、青光眼等疾病的發病、失眠頻發……種種現象都逼著人們直視一個問題:如何解決傷害眼部健康的“藍光”?
被屢屢“彈劾”的藍光,真身為何?
人們“批判”藍光,也不是件新鮮事了。玩電子產品致病、致盲的新聞層出不窮,不少相關研究顯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會發射出短波藍光,進而影響睡眠質量、甚至傷害眼部健康。
同樣是光,怎么就藍光一個被揪出來“接受批評”呢?這就需要對光線與藍光有一定的了解。
肉眼所見的自然光線由多種不同顏色的光譜組成,光譜之所以呈現的顏色不一,是因波長不同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波長越短,其能量就越高。
再來聊聊今天的主角——藍光。日常生活中,藍光隨處可見。藍光可能存在于你的電腦顯示器、手機等數碼產品中,還可能存在于液晶電視、LED燈等常見家具中。
藍光波長約在400納米至500納米之間,屬于短波。因攜帶的能量大,長時間的短波藍光射入會引致視覺疲勞,嚴重情況下甚至造成眼底疾病。除此以外,有研究還點出藍光影響睡眠質量,改變人體節律。
漸漸地,人們把“藍光”與“有害”劃上了等號,開始想方設法避開藍光的傷害。
擋住藍光,真的可以擋住傷害嗎?
既然藍光有害,那擋住藍光不就行了?這個想法似乎沒什么問題,也就是基于防藍光的理念,一系列聲稱“保護眼睛”的產品和應用被開發了出來。
賣眼鏡的商家們,開始推銷起了防藍光眼鏡;各品牌的手機也上線了夜間模式,聲稱能降低夜間使用手機的藍光傷害。
有了這些產品,人們似乎能更“自在”地暢游在電子產品的世界中了。但你可曾冒出這樣的疑惑:防藍光真的能護眼嗎?而在睡前使用夜間模式玩手機后,睡眠質量真的變好了嗎?
針對防藍光眼鏡有效與否的問題,曾有媒體走訪并做過實驗,測試了市面上標注了能阻斷藍光的眼鏡。不同人佩戴防藍光的感受不一,而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顯示:盡管參與測試的幾副防藍光眼鏡的抗藍光能力有所差異,但都達到了一定的減少藍光的效果。
然而,問題不是出在這里。國家輕工業電光源材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副主任黃如喜提醒,藍光不是減得越多不好,佩戴阻隔能力過強的防藍光眼鏡還存在色彩失真、亮度不足的風險,同樣會影響視力、視覺。
簡而言之,盲目追求阻斷藍光,容易過猶不及。
新研究指出:藍光,沒有想象中可怕
近日,《每日郵報》報道的一項新研究將目光投向了手機上的“護眼模式”與“夜間模式”。
這些模式的原理是通過改變屏幕顯示,呈現出較暖色調的光線以達到護眼的效果。可英國的這項研究,對“夜間模式”表示質疑——手機調夜間模式或有礙入睡!
夜間模式中,往往使人暴露在更多的黃光而不是藍光下??茖W家們研究燈光對小鼠的影響,發現暴露在黃光下的小鼠們,喚醒時間更長,昏暗的藍光對小鼠生物鐘的影響小于明亮的黃光。曼徹斯特大學的蒂姆·布朗博士解釋,人們普遍認為藍光對生物鐘影響最大,但實際上,藍色光線與暮色降臨有關,睡前使用與白天相關的溫暖黃光可能會使大腦感到“迷惑”。
由此研究人員表示,晚上看手機、筆記本電腦接收的藍光,可能沒有想象中可怕。研究人員還提示,睡前使用昏暗的冷光、白天使用明亮的暖光更有益處。
說到底,人們不必大可不必對藍光過分懼怕,也不該依賴這類產品自欺欺人。藍光對人的傷害是建立在高強度、近距離與長時間接觸的條件下。想盡量減少和避免藍光帶來的傷害,不過分沉溺在電子屏幕面前,多多愛護眼睛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