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砒石的藥用價(jià)值
別名:砒黃、信砒、人言、信石。
入藥部位:砷華,或硫化物類礦物毒砂、雄黃、雌黃經(jīng)加工制成的三氧化二砷。
顏色:紅砒:淡紅色、淡黃色或紅;黃相間;白砒:無色或白色。
性味:辛;酸;熱;有大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蝕瘡去腐;殺蟲;祛痰定喘;截瘧。
主治:寒痰哮喘;瘧疾;痔瘡;瘰疬;走馬牙疳;頑癬;潰瘍腐肉不脫。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調(diào)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砒石的副作用
用時(shí)宜慎,體虛及孕婦、哺乳婦女禁服,肝腎功能損害者禁服。應(yīng)嚴(yán)格控制劑量,單用要加賦形劑。外敷面積不宜過大。注意防止中毒。解救不宜用催吐法,可用赤石脂末30g,雞蛋清(6-8只量),水調(diào)冷服,以吸附砒石和保護(hù)胃腸粘膜,阻止胃腸對毒素的吸收。若服藥超過3-4h者,可用芒硝沖水服,以瀉下排毒。并用綠豆120g,甘草30g,夏枯草30g,水煎冷服。
砒石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xué)記載:
1、《雷公炮炙論》:“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干,卻入瓶盛,于火中煅,別研三萬下用之。”
2、《日華子本草》:“砒石,醋煮殺毒乃用。”
3、《開寶本草》:“苦酸,暖,有毒。”
4、《綱目》:“辛酸,大熱,有大毒。”
5、《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6、《日華子本草》:“治瘧疾,腎氣。”
7、《本草別說》:“以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
8、《綱目》:“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疬。”
9、《日華子本草》:“畏綠豆、冷水、醋。”
附方:
1、治多年肺氣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錢半(研飛如粉),豆豉一兩半(好者,水略潤少時(shí),以紙裹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量大小與之,并用臘茶清極冷吞下,臨臥,以知為度。
2、治瘧疾:人言一兩(為末),飛面四兩(與人言水和軟餅,鍋內(nèi)焙干,為末用),白扁豆(末)二兩,細(xì)茶(末)二兩。上同和勻。每服小半錢,巳前半日用溫茶調(diào)下,再用茶蕩凈。忌食酒面魚等物。
3、治寒熱店瘧:人言一錢,綠豆(末)一兩。為末,無根井水丸綠豆大,黃丹為衣,陰干。發(fā)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
4、治休息痢經(jīng)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塊好者,乳細(xì))、黃蠟各半兩。上將黃蠟熔開,下砒,以柳條七個(gè),逐個(gè)攪,頭焦即換,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兒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湯使同上。
5、治諸蟲痛:砒黃(細(xì)研)一兩。用水浸飲餅心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湯下,空心食前。
6、治瘰疬:信州砒黃細(xì)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銚子內(nèi)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處灸破或針,將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覺藥盡時(shí)更貼少許。
7、治鼠疬:信石(入綠豆同研)、斑蝥(去足、羽,為末)。上面糊為丸,黃丹為衣。用時(shí)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瘡先以艾灸,次用此末。(《朱氏集驗(yàn)醫(yī)方》)9、治走馬牙疳:㈠用北棗去核,入信(石于)棗內(nèi),燒灰擦于腫處。(《普濟(jì)方》)㈡信砒、銅綠各一分。研為細(xì)末,攤紙上。涂疳蝕處。
8、治皮膚癌:白砒二錢,小麥粉一兩。將小麥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漿糊狀,加白砒,捻成線狀細(xì)藥條。用時(shí)將病變部位常規(guī)消毒,局麻后,用1號(hào)注射器針頭在腫塊周圍0.5公分處刺入腫瘤根部,然后將藥條由孔處插入,用無菌敷料蓋上,待腫塊脫落后,每日換藥膏(用滑石粉一斤,煅甘石粉三兩,朱砂一兩,冰片一兩,淀粉二兩。共研細(xì)末,香油調(diào)成糊狀)至愈。
9、治遍身生云頭癬,作圈如畫,或大如錢,或小如筆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極細(xì),以米湯五、六匙稀調(diào)。以新毫筆以癬圈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