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中國比較傳統的一種養生方法通過拔罐可以很好的去除體內的濕氣,所以很多人當身體受風或者是身體內濕氣比較重的時候就會選擇拔罐,但是拔罐其實是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的,其中拔罐之后出現水泡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麻煩情況。
拔罐以后如果是感覺到自己皮膚上面長出來水泡就應該要格外的去注意,就不要再去繼續拔罐,否則會讓皮膚表面的損傷變得更加嚴重一些,還要注意避免在溫度很高的時候去拔罐,這是會使得皮膚灼傷,如果是要在膝關節進行拔罐的患者就要防止患處受到刺激,要縮短拔罐的具體時間。
拔罐后水泡怎么處理
1.咳嗽拔罐療法
主穴選定喘穴、肺俞穴;風寒咳嗽配風門穴;風熱咳嗽配大椎穴。用閃火法拔罐,留罐8~10分鐘(年齡較小的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采用閃罐法,每日1次,3~5次為1個療程。
2.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涂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于皮膚上,并于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后采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鐘,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拔罐后水泡怎么處理
3.膝關節炎拔罐療法
可采用藥罐療法:將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各15克裝入布袋內,加清水煮沸5分鐘,再把小號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0分鐘,使用時用鑷子夾起竹罐直接叩于患側內、外膝眼及鶴頂穴處,每次15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拔罐的方法
閃火法操作要點: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應用
(1)留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術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鐘;多用于風寒濕痹、頸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涂萬花油,將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癥。
拔罐后水泡怎么處理
(3)閃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多用于面癱。
(4)刺絡拔罐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內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瘡等皮膚疾患。
3.拔罐注意事項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會損傷皮膚。
部位禁忌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拔罐能夠解決的問題還是很多的所以很多人在身體出現了問題之后都會選擇拔罐解決,但是拔罐的方法還是比較有說法的,并且拔罐其實也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并且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在拔罐之前要找到對癥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