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胡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彭永德教授1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了“中國式血糖”的三大特點:胰島損傷早、餐后血糖高、標準治療晚,并呼吁糖尿病患者要加強胰島素起始治療和長期規范治療意識。
他說,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是過高的血糖會引起多種慢性并發癥,最后導致多種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因此,早期治療并規范控制血糖十分重要。
世界糖尿病日將至,記者13日獲悉,盡管近年來醫療衛生等各行各業為控制糖尿病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中國糖尿病患者群體依然存在知曉率低、治療率低、達標率低的情況。
彭永德告訴記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中的肥胖比例并沒有西方那么嚴重,但是糖尿病患病率卻超過了西方。這與國人的基因遺傳背景有關。國人對糖尿病屬“中度以上易感”,胰島儲備功能差,胰島損傷出現得早,或者同樣的病情胰島損傷得更嚴重。
同時,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近年來,國人肥胖者越來越多,這位專家說,本來胰島功能就薄弱,加之肥胖帶來的胰島素抵抗,國人在雙重打擊下就容易罹患糖尿病。中國糖尿病患者不光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的比例更多。對此,彭永德解釋,中國的飲食結構和西方不一樣,近年來,人們飲食越來越精細,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對較高,活動量卻越來越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馬上消耗掉,活躍的胰島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儲存起來。
據彭永德介紹,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達標率在醫院治療后可以達到40%,但許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血糖存在問題,從而導致治療時機的延誤。許多患者注射胰島素感到恐懼,認為開始打胰島素,就表示病情很嚴重,無藥可治了。對此,彭永德指出,在糖尿病早期接受胰島素治療,不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對胰島細胞等的損傷并得以修復,同時也可讓未受損傷的胰島細胞和胰島素受體充分休息。
這位專家強調,使用胰島素并不意味著病情重,一些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之所以屢屢出現并發癥,其實往往因為這些患者拖延接受胰島素治療,等到口服藥物完全失效、并發癥已出現時,才開始注射胰島素,此時并發癥已不可逆轉,胰島素治療也只能起延緩或控制病情發展的作用。
彭永德認為,糖尿病患者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清楚了解胰島素的治療,走出誤區,不抵抗、也不盲目使用;開始胰島素治療后,應繼續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并加強自我血糖監測,以便于胰島素劑量調整和預防低血糖的發生。至于血糖穩定后,是否停用或調整胰島素,這位專家表示,應在保證血糖長期達標的前提下,良好飲食、運動配合的基礎上,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