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9日電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全國互聯網醫院已達1600多家。與此同時,第三方平臺也在快速發展。在互聯網醫療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剛需”的同時,醫院融入互聯網的程度正在發生變化,一些知名大醫院在互聯網服務上持續進步,還有一些醫院專科實現了“互聯網突圍”。
28日,“互聯網助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2021中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發布會”在線上舉行。會上,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好大夫在線,發布了2021中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這是該榜單連續第6年發布。
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基于互聯網醫療平臺好大夫在線15年來真實的醫患行為數據,得出2021年度30個專科領域患者線上線下就醫選擇的綜合排名。2021年,共有17個省份的127家醫院上榜,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分別有34、25和15家醫院上榜。
從上榜科室數量來看,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西京醫院居前三名;從互聯網醫療服務滿意度來看,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分列前三。
“中國醫院互聯⽹影響力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介紹,研究發現,醫院融入互聯網的程度在變化,互聯網影響力也在變化。
他表示,很多全國知名的大醫院在互聯網服務上也非常出色,并且持續進步,無論是上榜科室數量,還是在榜單上的排名都在提升,互聯網影響力始終保持領先。比如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上海中山醫院、上海瑞金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等。
另外,也有一些醫院實現了“互聯網突圍”。
陳秋霖介紹,有一些在全國范圍內不是特別有名氣的醫院專科,整個科室所有醫生通過在互聯網上認真服務好老患者、積累新患者,診療水平和服務水平都可以得到提升,以此獲得越來越多患者的信賴,擴大了互聯網影響力。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院長張浩認為,在新冠疫情后,真正進入了互聯網醫療的春天。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為剛需和全社會的共識。而醫院互聯網平臺和第三方平臺的共生共處應該用“合作、共贏、擁抱、共舞”來概括。
“這是兩個可以相互包容的平臺。”張浩強調,慢性病管理、醫院自己特有的檢驗、影像數據的預約等,只有醫院為平臺的互聯網醫院才能辦得到,而醫院、專科、醫生的多元化選擇,更碎片化時間的應用,則是第三方平臺的突出特征,這兩個平臺應該是相得益彰。
陳秋霖認為,互聯網醫療是線下醫療的補充和延伸,是服務模式向更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重要手段。但同時,要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符合醫改方向,防止線下存在的問題線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