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的首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高峰論壇上,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王寧利就當前我國近視防控中的痛點、重點以及難點發(fā)表主旨演講,引發(fā)與會者熱議。
53.6%,這是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防控形勢嚴峻。”王寧利說,事實上,近些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一直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王寧利認為,這與公眾對近視的危害認識不足密不可分,“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戴上眼鏡,近視問題似乎就解決了。殊不知,近視本身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度近視,可致殘致盲。”
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教育部等8部委發(fā)布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設置了一些考核指標。對此,王寧利認為,除了要關注近視發(fā)生率等指標外,還要重視近視人群中近視度數的分布變化。“如果低度近視者增多,而中度,尤其是高度近視人數降低,也是防控效果的體現。”王寧利說,約80%近視的發(fā)生,由外界環(huán)境因素起主要作用,是可防可控的,因此,要抓住這一部分關鍵人群,將近視患病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王寧利坦言,當前近視防控的痛點在于“學生減負”與“升學壓力”之間的取舍,“換句話說,要學會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就眼球發(fā)育而言,3歲是關鍵期,3歲~12歲是敏感期,12歲~18歲是可塑期,18歲以上則進入穩(wěn)定期。目前我國乃至亞洲國家的教育制度,3歲~18歲恰恰是學業(yè)壓力最重的時期。數據顯示,我國29%的學生每日戶外活動不足1小時,67%的學生不足2小時,73%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達標,課后作業(yè)時間和持續(xù)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
“這既是痛點,也是難點。”王寧利表示,此外,我國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終身,學業(yè)壓力集中,而歐美國家普遍采取考試分數、平時成績和綜合素質“三合一”的方式,“因此,建議要將身體素質考核納入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王寧利表示,近視防控也要找準干預靶點,目前已初步探索了近視與表觀遺傳學的關系,相關的作用機制研究還有很大空間;另外,通過篩選找到近視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信號通路或關聯蛋白,從而找到防治近視的最佳位點。
會上,湖北省鄂州市市長劉海軍介紹了該市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全力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通過實施學生近視防控教育行動、學生學業(yè)負擔減輕行動、視覺環(huán)境達標行動、陽光體育行動四大行動并抓好篩查、保健、醫(yī)療3個環(huán)節(jié),2018年該市兒童青少年近視檢出率為48.5%,低于全省和全國水平。 (記者張磊)










